选对油、用少油
作者:陈洁文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陈洁文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宏量营养素之一,化学结构为甘油三酯,即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脂肪酸通过酯键结合而成。脂肪是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也是细胞膜结构、激素合成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的必需物质。1g脂肪可提供9kcal能量。脂肪按来源可分为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又可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获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n-6系列)和α-亚麻酸(n-3系列)。必需脂肪酸是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的前体,对生长发育、心血管健康和脑功能至关重要。《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膳食总脂肪人均摄入量为79.1克,其中烹调油和畜肉脂肪的贡献率分别为53.4%和24.3%。此外,禽肉、坚果、鱼类等也可提供一定量的脂肪。我国居民膳食脂肪摄入一半以上来源于烹调油,因此减油的重点在于减少烹调油。
1.成年人烹调油的摄入量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脂肪供能比为34.6%。2015年中国成年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烹调油平均摄入量已超出推荐量的1/3,每标准人日烹调油摄入量为43.2g已远超推荐量。我国成年居民平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小于30g/d的人群比例为42.9%。从烹调油的摄入量长期变化趋势来看,1982—2015年烹调油摄入量呈上升趋势。
2.膳食中油的特点
烹调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常见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菜花籽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榄油等;常见的动物油如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长期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增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25~30g为宜。成年人脂肪提供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
3.十大减油小妙招
多元选油,营养均衡
食用油的种类丰富多样,其脂肪酸构成各有不同,营养特质和适配的烹调方式也存在差异。饱和程度较高的猪油、牛油、黄油等,具有出色的耐热性,适合用于制作煎炸食品,能带来酥脆的美妙口感;而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相对不耐热,更适合炖煮、快炒类菜肴;橄榄油则以凉拌为佳,注意油温不宜过高。为了实现营养的均衡摄入,建议大家在家中采购食用油时,时常更换品类,让饮食营养更全面。
4.用油,养成习惯
建议每人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控制在25~30克。然而,很多人在烹饪时仅凭感觉倒油,这极易导致油脂摄入过量。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练习估量油量,养成定量取用的习惯。不妨选用带有刻度或定量功能的油壶、容器,依据用餐人数,提前量好一天所需的油量,烹饪时按需取用。
5.优选方式,健康烹饪
烹饪方式的选择对油量控制至关重要。尽量减少油炸、油煎等多油的烹饪方法,转而选择蒸、煮、炖等更为健康的方式。这些烹饪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油脂的使用量,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此外,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厨具,也能有效降低烹调用油量。
6.慧眼识油,拒绝隐形
除了烹饪时直接使用的油脂,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还隐藏着不少“隐形油”。像加工零食、糕点、饼干等食品,往往含有大量油脂。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一定要养成查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优先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产品。在外就餐时,多挑选清淡的菜肴,并主动提出少油的要求,合理点餐,避免食物浪费。
7.善用植油,少动物脂
建议大家减少肥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脂肪的食用量和食用频率,这类食物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食用不利于健康。日常饮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脂肪摄入量的10%以下。可以用植物油替代部分动物性脂肪,并经常更换植物油的种类。
8.舍弃菜汤,规避吸油
烹饪过程中,部分油脂会融入菜汤中。如果饮用菜汤,就会额外摄入这些油脂。所以,为了达到减油的目的,尽量不要喝菜汤。
9.关注食材,巧妙搭配
豆角、茄子、丝瓜等食材具有较强的吸油性,如果采用油焖、干锅、煎、炸等烹饪方式,会使油脂摄入量大幅增加。我们可以先将这些食材焯水,降低其吸油能力,再进行后续烹饪。在搭配食材时,多选择黄瓜、西红柿等不易吸油的蔬菜,从而降低整道菜的油脂含量。
10.远离油炸,呵护健康
油炸食品香气诱人、口感酥脆,很容易让人食用过量。但这类食品高脂肪、高能量,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能量过剩。而且,反复高温油炸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1.少吃肥肉,选择瘦肉
除烹调油外,“减油”也要注意减少来自食物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等。畜肉,尤其是肥肉,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较多;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高,不宜多吃。目前有多种证据表明,过多摄入畜肉可增加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和肥胖风险。因此,建议少吃肥肉,选择瘦肉,每人每周畜肉摄入不超过500g;每月可食用动物内脏食物2~3次,且每次不要过多。
12.特殊人群,控制脂肪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高血脂人群等更应控制脂肪摄入,做到食物多样、合理膳食。人的味觉是逐渐养成的,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其口味的形成非常重要。因此,要从小培养健康饮食理念,培养清淡不油腻的饮食习惯。对于超重、肥胖、高血脂人群,应该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尤其格外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奶类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0~25g。
“减油”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行动,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今天开始,就和家人一起开启“减油”之旅吧,让美味加分,为健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