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应如何监测血压?
随着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相关药物引起的高血压成为临床管理中的重要挑战。尤其是对于本身已有高血压的患者,更需要科学、规范地监测血压,防止其在抗肿瘤治疗期间出现控制不佳的情况,确保治疗安全与效果。本文将围绕高血压患者在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的血压监测策略进行详细阐述,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有效识别风险,合理调整管理方案。
一、抗血管生成药物与高血压的关系
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发挥抗癌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VEGFR抑制剂)和其他相关药物常见于治疗多种实体肿瘤。此类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其机制也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引发或加重高血压。
临床数据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相关的高血压发生率较高,且多在用药初期出现。对于原本已有高血压的患者,这一风险更大,需要特别关注和管理。
二、高血压患者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血压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有效的血压监测能够帮助:
及时发现血压异常,防止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心脏负担加重等;
指导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调整,实现血压的稳定控制;
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必要时调整抗癌方案;
减少因高血压导致的非计划治疗中断,保证肿瘤治疗的连续性。
三、血压监测的具体方案
(一)监测频率应根据治疗阶段和血压稳定性调整
用药初期(首两周):为防止高血压突发,建议高频监测。患者每日需早晚各测一次血压,每次测量两到三遍取平均,测量时间宜选在早晨起床后(空腹且排尿后)以及晚上睡前1小时。这一阶段变化迅速,频繁监测能及时捕捉异常,迅速干预。
用药稳定期(两周后至治疗中期):若血压控制较稳定,监测频率可适当减至每日至少一次,记录规律维持,并结合日常症状评估。
长期维持期:结合患者基础血压水平和治疗反应,监测频率可灵活调整。如病情稳定且无波动,可每日至少三次每周监测,特殊情况下或出现异常应增频。
(二)监测方法与技巧
采用合适的血压计具:电子血压计应符合医学标准,定期校验准确性;使用水银柱血压计则应由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操作。
测量时保持同一体位、环境稳定(避免剧烈运动、饮酒、摄入含咖啡因制品后立即测量),坐姿要求背部靠垫、臂部与心脏同高,袖带宽度适宜。
记录详细:每次测量应做好时间、数值及相关症状记录,方便医师评估趋势。
(三)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患者年龄、既往高血压病程及并发症、基础心血管状况均影响监测策略。例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冠心病患者,应更频繁且细致监测;老年患者则可能对血压波动更加敏感,需特别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四、血压升高的处理与随访建议
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波动较大时,应及时联系医生评估。抗高血压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一般优先选用对肾脏保护明显且与抗血管生成药物无明显相互作用的降压药。
医生还需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诱因如电解质异常、疼痛、焦虑等影响血压的因素,避免误诊和漏诊。
在血压得到控制后,仍需持续随访,预防复发和进一步并发症的发生。
五、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了解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风险,积极配合监测计划。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戒烟限酒。
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胸闷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不自行调整药物。
六、总结
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期间,血压监测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个体化的监测频率和方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药物相关的高血压,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和生活质量。医患双方共同努力,规范监测和管理,将助力抗肿瘤治疗的顺利开展,实现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双重目标。
阮柏雄
邵阳珂信肿瘤医院有限公司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