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患者合适做支架?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是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及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支架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开通狭窄或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流,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进行支架植入治疗?本文将结合病理生理知识和临床实践,为您解答这一问题。
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紧急开通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心脏事件。特别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发病后的12小时内若能及时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能够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心肌,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心功能损害风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通过迅速恢复血流供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急救治疗方式。延迟治疗会加重心肌损伤,增加心衰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发病早期者,适合接受紧急支架植入。
二、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的心绞痛患者适宜支架治疗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根据发作特点,心绞痛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变异型三种。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标准药物治疗后,症状依然反复发作,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时,应考虑支架植入。支架直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血供,从根本上缓解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则表现为斑块破裂、有血栓形成风险,随时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此类患者需要及时介入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支架植入能稳定病变斑块,恢复血流,避免心肌坏死。
变异型心绞痛多由于血管痉挛引起,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固定狭窄。若伴有显著狭窄反复发作,支架植入能够减少血管痉挛后狭窄所致的心肌缺血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三、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及影响心功能的患者
冠状动脉狭窄百分比达到70%-75%甚至更高时,局部血流明显受阻,常伴随胸痛、活动受限及呼吸困难等心肌缺血症状。此时,患者既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狭窄部位对心肌供血影响明显,支架植入成为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另外,即便无明显症状,但存在高危缺血证据(如运动试验阳性、动态心电监测异常),为防止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也可以考虑行支架植入。
四、术后再狭窄及相关并发症患者适合再次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部分患者存在血管再狭窄的情况,导致症状复发。此时,支架植入能够稳定病变血管,补充病变部位血管支撑,减少再狭窄风险。此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发生狭窄或新发病变,且患者无法耐受再次手术,支架治疗也是有效选项。
五、病变特征与手术可行性的重要考量
支架植入的适应性不仅取决于患者整体状况及临床症状,还需结合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评估。对于血管病变部位的选择,局限于单支或少数支血管病变且血管直径≥2.5毫米的患者,支架植入术效果更佳。病变局限且支架可完全覆盖狭窄段,有助于维持血管通畅,降低并发症风险。
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等复杂病情,若患者无法耐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风险和收益,选择介入性支架植入作为替代治疗方案。随着介入技术和设备的升级,越来越多复杂病变患者得以通过支架得到有效治疗。
六、总结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适合多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且影响心功能的患者中效果显著。术后再狭窄、桥血管病变及复杂病变患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选择支架治疗。最终,适合支架植入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下,根据病变类型、心脏功能、患者总体状况以及手术风险综合决定。支架治疗通过恢复冠脉血流,减轻缺血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合理选择治疗方式,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切实管理自身疾病,发挥支架治疗最大效益,享受健康生活。
石运忠
周口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