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多样。近年来,随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开始关注免疫疗法在喉癌治疗中的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疗法在喉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合理用药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制 免疫疗法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其主要机制包括:1)阻断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通路,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功能;2)利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技术,将患者T细胞改造成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3)应用肿瘤疫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免疫疗法在喉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多项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对部分喉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一项Ⅱ期临床试验显示,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单药治疗PD-L1阳性的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包括喉癌)患者,客观缓解率可达16%,中位总生存期为8.4个月[1]。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化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
三、免疫疗法的合理用药策略 1. 患者筛选:并非所有喉癌患者均适合接受免疫治疗。临床上需综合考虑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等因素,筛选出潜在的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药物选择: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用于头颈部鳞癌的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等。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病情、药物可及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免疫治疗药物。
剂量与疗程:免疫治疗的剂量和疗程需根据药物说明书、患者耐受性等因素综合评估。一般推荐以固定剂量、固定周期进行给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
毒副反应管理:免疫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包括免疫相关肺炎、肝炎、肠炎等,发生率约为10%-50%。临床上需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必要时给予激素等药物治疗,以控制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四、总结与展望 免疫疗法为喉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最佳适应人群、用药方案等问题。未来,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免疫治疗在早期、局部晚期喉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有望为喉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 Ferris RL, Blumenschein G Jr, Fayette J, et al. Nivolumab for Recurrent Squamous-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 N Engl J Med, 2016, 375(19): 1856-1867.
刘勇
光山县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