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胰腺的自身消化。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主要类型,占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的大部分比例。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概述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指由于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石症)引起的胰腺炎症。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在胰腺内以非活性形式存在,当这些酶进入小肠后,在小肠的特定pH值下被激活,参与食物的消化。但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中,由于胆石或其他因素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液中的酶原,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引发炎症反应。
病理生理机制
胰酶激活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核心机制是胰酶的异常激活。正常情况下,胆汁通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消化。但在胆石症患者中,胆石可能导致胆道梗阻,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液中的胰酶原,进而引发胰腺炎。
炎症反应
:胰酶激活后,胰腺细胞受损,释放炎症因子,导致局部和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ILs)等,可导致胰腺细胞进一步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胰腺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胰腺组织缺血缺氧,加剧胰腺损伤。
临床表现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从轻微的腹痛到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主要症状包括:
腹痛
:常为首发症状,多位于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表现为持续性、剧烈疼痛,进食后加重。
恶心呕吐
:由于胰腺炎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
:由于炎症反应,患者可出现发热。
黄疸
:胆石导致胆道梗阻时,患者可出现黄疸。
腹部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严重时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预防与治疗
预防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关键在于控制胆道疾病,特别是胆石症。治疗则包括:
保守治疗
:轻症患者可采用禁食、补液、止痛、抗生素等保守治疗。
内镜治疗
:对于胆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可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内镜技术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
:对于胆石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胆管破裂、胰腺坏死等,需要手术治疗。
总结而言,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控制胆道疾病,可以有效预防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减轻症状、避免并发症。
魏金星
河南省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