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科普:揭开“粉红杀手”的神秘面纱
乳腺癌,这一被称为“粉红杀手”的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在 我国,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本文将从乳腺癌的发病原理、高危因素、 早期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等方面,为公众提供全面而科学的乳腺癌科普知识。
一、乳腺癌的发病原理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确,但现有研究表明,乳 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涉及遗传、激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 交互作用。
- 遗传因素:乳腺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中有乳腺癌病史者, 发病危险性显著增加。某些基因突变,如 BRCA1、BRCA2 等,也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 激素因素:雌激素是乳腺细胞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或雌激素受体异 常表达,都可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 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二、高危因素
了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和筛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乳腺癌高危 因素:
- 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 月经初潮过早(<12 岁)或绝经过晚(>55 岁)。 - 未育、晚育及未哺乳。 - 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 - 活检证实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 - 长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三、早期症状
乳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这也是导致其难以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但了解以下典型症状, 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 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 - 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等液体,尤其是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 应高度警惕。 - 皮肤改变:乳腺皮肤出现“酒窝征”或“橘皮样改变”,提示肿瘤可能侵犯皮肤。 - 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侵犯乳头或乳晕时,可引起乳头回缩、瘙痒、糜烂等症状。 - 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散在、可推动。
四、诊断方法
乳腺癌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乳腺 X 线摄影(钼靶)、乳腺彩超和乳腺磁共振(MRI)。病理 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可通过针吸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确诊。
五、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采用手术、 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手术治疗:包括全切术、保乳术等多种手术方式,旨在切除肿瘤病灶,减少复发风险。 - 放疗: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适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局部晚期患者的姑息 治疗。 - 化疗:通过全身性应用抗癌药物,杀灭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 内分泌治疗: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或阻断雌激素与癌细胞的 结合,抑制癌细胞生长。 -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特有的靶点进行治疗,如 Her2 阳性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药物。 - 免疫治疗:在三阴型乳腺癌等特定亚型中,免疫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六、结语与展望
乳腺癌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 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乳腺癌的防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让我们携手共筑健康防线,远离乳腺癌的威胁。
张守鹏
丹东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