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科学应对,确保安全疗效
免疫治疗,作为癌症治疗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 胞,为许多传统疗法无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正如“是药三分毒”,免疫治疗在 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旨在介绍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种 类、管理策略及应对措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种类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及器官,主要包括皮肤、胃肠道、肝脏、肺脏、内分 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各异,从轻微的红斑、皮疹到 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均有可能发生。
1. 皮肤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水疱、白癜风等,是免疫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这些反应通常发生在治疗初期,且大多数为轻度,但也可能发展为重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
2. 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肠炎等,通常在治疗后数周内出现。部分患 者可能出现严重腹泻,甚至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3. 肝脏毒性:免疫治疗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黄疸。这些变化可能无 特殊症状,但在肝功能检查中可被发现。
4. 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需要紧急治疗。
5. 内分泌系统损伤:免疫治疗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甲亢或甲减,以及影响垂体、肾 上腺等其他内分泌器官的功能。
6. 心血管系统毒性:虽然罕见,但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心肌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毒性, 这些并发症的致死率较高。
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策略
针对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科学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和应对措 施:
1. 早期识别与评估:密切关注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变化,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 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2. 分级管理: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对于 1 级-2 级不良反应,可采取观 察、对症治疗等措施;对于 3 级及以上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疗措施,如住院 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3. 暂停或调整治疗: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暂停免疫治疗,并根据具体情 况调整治疗方案。若不良反应得到控制并降至可接受范围,可考虑恢复治疗;若不良反应持 续加重或无法控制,则应永久停止免疫治疗。
4. 多学科协作: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肿瘤科、风湿免疫科、心 血管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的共同参与。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减轻 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应对措施举例
1. 皮肤不良反应:对于轻度皮肤不良反应,可使用无刺激性的护肤品和润肤霜进行护理; 对于重度反应,需使用局部或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避免在强紫外线下暴露皮肤, 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
2. 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轻度腹泻和腹痛,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调整饮食、使用止泻 药等;对于严重腹泻和肠炎患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
3. 肝脏毒性: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 方案。对于严重肝毒性反应的患者,需使用激素治疗并考虑暂停免疫治疗。
4. 免疫相关性肺炎:对于轻度肺炎患者,可采取观察或对症治疗;对于重度肺炎患者,需 住院治疗并给予激素治疗。若病情持续恶化或威胁生命,需考虑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5. 内分泌系统损伤: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甲状腺激素替代治 疗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对于垂体炎等其他内分泌器官损伤的患者,也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
总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通过科 学的管理策略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确保免疫治 疗的安全和疗效。
李斌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