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新诊断的结肠癌患者数以百万计,而死亡人数也高达数十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结肠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上,对于结肠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简称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已成为早期结肠癌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这两种技术通过内镜操作,避免了传统手术的一些弊端,如大切口、恢复时间长、术后疼痛等,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内镜技术,主要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肿瘤。该技术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EMR操作简便,对患者的生理干扰较小,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EMR技术的有效性体现在其能够提供完整的病理组织学评估,这对于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和指导后续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EMR治疗早期结肠癌的完全切除率可达90%以上,且术后复发率低于5%。
然而,对于直径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肿瘤,EMR可能难以一次性完整切除。在这些情况下,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SD)提供了另一种选择。ESD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内镜技术,适用于直径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早期结肠癌。ESD通过在黏膜下注射液体,使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然后沿病变边缘逐步切除,以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与EMR相比,ESD切除范围更大,对肿瘤的控制更为彻底。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高,术后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大。因此,ESD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执行,并在具备充分设备和技术支持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践表明,ESD治疗早期结肠癌的完全切除率可达95%以上,术后复发率低于3%。
尽管内镜治疗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高或肿瘤浸润深度超过1000微米的患者,推荐行外科手术,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远期生存率。术前应综合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内镜治疗后的病理评估对于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评估也非常重要。病理评估应包括肿瘤的侵袭深度、分化程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等,以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总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SD)为早期结肠癌患者提供了微创、有效的治疗选择。严格把握适应症,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对内镜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确保患者能够从这些先进的治疗手段中获益。除了内镜治疗外,结肠癌的综合治疗还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此外,结肠癌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定期的结肠癌筛查,以实现结肠癌的早诊早治。
孙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