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承担着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排泄代谢废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等多项生命活动。然而,药物毒素损害是引起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详细探讨其对肾脏的影响及防治方法。
一、药物毒素损害对肾脏的影响
急性肾损伤: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等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是一种肾脏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肾功能持续恶化,甚至发展为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造影剂等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发展为慢性肾病。慢性肾病是一种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持续3个月以上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蛋白排泄增加等。如果不及时控制,可导致肾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肾小球疾病: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某些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以肾小球损伤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肾功能持续恶化。
高血压:某些药物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某些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高血压,进而损伤肾脏。高血压是导致肾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等病变,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二、药物毒素损害肾病的防治方法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超量和长期用药。对于有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对于需要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评估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合理联合用药:避免多种肾毒性药物的联合使用,尽量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需要联合用药的患者,应尽量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
密切监测肾功能:定期检查血肌酐、尿蛋白等指标,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变化。对于有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每1-3个月检查一次,并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并发症: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必要时使用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蛋白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有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摄入量不超过0.8克/公斤体重。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适量运动,每周中等强度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总之,药物毒素损害是引起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积极治疗并发症,通过综合防治措施,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欢
荆门市人民医院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