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与脑血管事件:心源性栓塞的科学解释

2025-09-24 20:14:39       3954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心源性栓塞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特别是在缺血性卒中中占比高达约20%。心源性栓塞是指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引发脑血管堵塞的病理过程。这种栓塞事件不仅起病急骤,而且病情凶险,预后较差,死亡或残疾风险高,因此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在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中扮演着主要病因的角色。房颤发生时,心脏的跳动失去正常的节律,导致心房收缩功能受损,血液在左心耳处瘀滞,从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引发缺血性卒中。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且此类卒中的病情更为严重,导致死亡或残疾的风险更高。因此,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是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主要机制之一。

除了房颤,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也可以导致心源性栓塞。这些疾病通过不同的途径增加了心脏内形成血栓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风险。然而,在这些心脏疾病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原因,对公众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包括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较差,因此对这类卒中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高度重视。对于房颤患者而言,积极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是降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风险的关键。这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介入性治疗等措施。

药物治疗是房颤患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手段。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可以减少血液凝固,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然而,抗凝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平衡卒中预防和出血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评分(如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如HAS-BLED评分)来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降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风险的重要方面。这包括控制体重、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还可以改善整体心血管健康,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介入性治疗,如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卒中风险。这种治疗适用于高卒中风险且不适合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通过植入一个封堵器来封闭左心耳的入口,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这种治疗需要在有经验的心脏电生理中心进行,并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

总之,心源性栓塞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类,心房颤动是主要病因。了解心源性栓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对防治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意义。房颤患者应积极治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风险。通过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介入性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定期的心血管评估和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心源性栓塞的心脏疾病,从而降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风险。只有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管理,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源性栓塞性卒中,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马秋阳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下一篇肾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要点
上一篇粪便隐血试验与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的有效手段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