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其发病率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左右。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的快速生长和广泛侵袭,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中位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DLBCL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全身性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以及局部压迫症状如淋巴结肿大、器官受压等。由于DLBCL的侵袭性强,进展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
病理学诊断是DLBCL治疗的前提。通过淋巴结活检,可以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而通过免疫组化和分子分型技术,明确肿瘤细胞的来源及亚型。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标志物,如CD20、CD79a等B细胞特异性抗原,有助于判断肿瘤的B细胞来源。分子分型技术如基因测序、基因表达谱分析等,可以进一步细分DLBCL的不同亚型,如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这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DLBCL的治疗策略是综合治疗,结合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化疗作为DLBCL治疗的基石,目前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为R-CHOP方案,即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20阳性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CD20抗原,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机制杀伤肿瘤细胞。R-CHOP方案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为DLBCL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
靶向治疗是DLBCL治疗的重要进展。除了利妥昔单抗外,针对肿瘤细胞表面其他分子靶点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中,如针对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针对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等。这些新型靶向药物有望为DLBC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对于DLBCL,免疫治疗主要包括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有多种针对CD19阳性B细胞的CAR-T产品获批上市,并在部分难治/复发DLBCL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单抗可以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逃逸,目前已在部分DLBCL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未来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拓展DLBCL的治疗领域。
综合治疗策略的实施需要个体化。根据DLBCL的具体亚型、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以及治疗反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或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权衡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必要时可采用减低剂量的化疗方案。对于部分难治/复发DLBCL患者,可考虑采用新型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以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病理学特征的明确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针对DLBCL的新型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紧跟DLBCL治疗的最新进展,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DLBCL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让我们携手努力,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夏奕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越秀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