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手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2025-09-27 03:23:42       3081次阅读

结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结肠癌的治疗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本文将详细介绍ESD手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ESD手术的原理和优势 ESD手术是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内镜在肿瘤黏膜下注射液体,使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然后用特殊的电刀沿黏膜下层逐步切除肿瘤。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ESD手术具有以下优势:

创伤小,术后恢复快:ESD手术通过内镜操作,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巨大创伤,术后恢复更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精准切除病变,降低残留风险:ESD手术可在内镜下清晰观察肿瘤,实现精准切除,有效降低肿瘤残留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提供完整的肿瘤标本,便于病理评估和分期:ESD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提供完整的肿瘤标本,便于病理评估和分期,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用于较大或深层的早期结肠癌病变:ESD手术可切除较大或深层的早期结肠癌病变,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ESD手术的适应症 ESD手术主要适用于以下结肠癌患者:

早期结肠癌,尤其是黏膜内癌(T1)和部分黏膜下层癌(T2):这类患者肿瘤较浅,适合ESD手术切除。

较大或深层的早期结肠癌病变,不适合常规肠镜下切除:这类患者肿瘤较大或较深,常规肠镜下切除困难,ESD手术可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多原发结肠癌,需要保留肠管功能的患者:这类患者需要保留肠管功能,ESD手术可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保留肠管功能。

ESD手术的操作技巧和并发症 ESD手术需要高水平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术中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出血:术中或术后出血,需及时止血处理。术中出血可通过电凝或止血夹处理,术后出血需密切监测,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

穿孔:切除过程中可能损伤肠壁,需严密监测。术中穿孔可通过内镜下夹闭或缝合处理,术后穿孔需密切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感染:术后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白细胞等感染指标,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狭窄:切除肠管后,局部肠腔可能狭窄,需定期随访。术后需定期行肠镜随访,如出现肠腔狭窄,可考虑内镜下扩张或手术治疗。

ESD手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 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ESD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用于早期结肠癌患者。但ESD手术对操作技术要求高,并发症风险也不容忽视。临床上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ESD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结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ESD手术有望为更多结肠癌患者带来福音。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其并发症风险,严格掌握适应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ESD手术技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何伟金

江西省肿瘤医院

下一篇慢性肾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调整指南
上一篇免疫治疗在滤泡性淋巴瘤干细胞移植后的应用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