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术后免疫治疗的意义与适用人群
引言
肺癌是我国及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实体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早期和部分中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根治方式,通过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有望为患者带来治愈机会。然而,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单纯手术治疗往往难以完全消除体内的微小残留肿瘤细胞,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因此,如何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为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一、肺癌术后需要辅助治疗吗
尽管手术可以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但不少肺癌患者在手术后仍可能因体内残留的微小病灶导致复发。根据临床随访数据,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在术后数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这显示了手术治疗的局限。为了改善患者的术后预后,辅助性治疗逐渐成为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实践,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的目标在于消灭潜在的残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二、传统辅助治疗的局限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术后辅助化疗是中高危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病理分期II、III期)的主要选择。虽然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肿瘤复发风险,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和对身体的侵害也较为明显,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随着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医学的发展,针对部分特定靶点的药物开始应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如EGFR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靶向药辅助治疗。然而,传统辅助疗法在极早期病例或复发高风险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仍有限,这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创新疗法。
三、免疫治疗的原理及进展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治疗药物。在局晚期和转移性肺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已经被证实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近年,国内外多项大型临床研究显示,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即便在手术切除后,采用免疫治疗作为辅助手段亦能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无病生存率。
四、肺癌术后哪些患者适合免疫治疗
不是每一位肺癌手术患者都需要或适合进行免疫治疗。根据目前国际及国内权威指南,免疫治疗主要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II或III期、病理学高复发风险患者,以及无特殊禁忌的个体。具体来说,PD-L1表达水平较高、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合并淋巴结转移等患者术后发生复发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从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更为明显。对于合并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常规术后免疫治疗,应优先考虑靶向药物。另一方面,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等患者则需慎重评估,避免免疫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五、免疫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和应对
免疫治疗虽然耐受性较传统化疗更好,但并非完全没有副作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乏力、发热,以及免疫系统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炎、肺炎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损伤,因此需要在术后免疫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干预。正规医院的专业肿瘤团队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监测计划,保障患者安全。
六、免疫治疗与多学科综合管理
现代肺癌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胸外科、肿瘤内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通力配合。临床决策过程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分子特征、一般健康状况以及个人意愿制定优化的术后管理方案。免疫治疗作为术后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结合患者的临床指征科学选择,不宜盲目跟风。患者及家属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利弊,理性选择最适合自身病情的辅助治疗手段。
结语
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对于降低复发率、提升患者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免疫治疗的出现为部分护理高风险、传统治疗难以获益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然而,其适用人群需严格甄别,需结合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广大患者在接受肺癌术后治疗决策过程中,应做到科学认知、合理期待,积极配合专业团队的管理与随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疗法为肺癌患者带来更佳的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
项志强
临沭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