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哪些 “习以为常” 的事在 “养癌”?

2025-09-28 01:35:44       3523次阅读

行为习惯与肿瘤风险:关注日常“养癌”隐患

引言

肿瘤,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生不仅与遗传、环境有关,更与我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许多司空见惯的生活习惯,表面上看似无害,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患癌的风险。只有正视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有效远离肿瘤的威胁。以下将围绕吸烟、饮酒、作息、运动和体重管理,解析其与实体肿瘤发病的密切关系。

一、吸烟与饮酒:无形的致癌推手

吸烟无疑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研究发现,每天吸烟十支的人,其肺癌风险约为不吸烟者的十三倍。无论年龄大小,吸烟危害都不容小觑。科学数据显示,即使在三十岁戒烟,依然可以降低百分之七十的肺癌风险。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开始戒烟,都有助于减少患癌概率。

饮酒同样不可忽视。长期大量饮酒使肝脏负担加重,易造成肝细胞损伤,进而诱发肝癌。数据显示,长期酗酒者的肝癌风险是常人的四倍。不仅如此,过量饮酒还可能关联口腔癌、食管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因此,养成健康饮酒甚至戒酒的习惯,是预防相关肿瘤的重要措施。

二、作息与运动:增强免疫防线

长期熬夜和作息紊乱,令机体的免疫系统持续处于疲劳状态。而免疫力下降,直接影响细胞修复与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为肿瘤发展埋下隐患。研究指出,每天保持七至八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利于机体修复和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行,降低癌症等慢性疾病风险。

运动则是另一道重要的“防癌屏障”。定期体育锻炼可促进新陈代谢,提升免疫力,减少多种实体肿瘤的发病率。例如,每周坚持一百五十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有效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风险。规律运动不仅能够控制体重,还可调节激素水平,对肿瘤的防控意义重大。

三、体重管理:远离“隐形杀手”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明确与十三种常见癌症有关,包括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等。肥胖可引发体内激素紊乱、慢性炎症,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温床。合理的体重管理,已成为防癌的必修课。

判定是否肥胖,常用体质指数(BMI)作为标准。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研究显示,将BMI控制在十八点五至二十四之间,有助于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为此,应倡导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能量摄入过剩,实现科学减重。

结语

肿瘤的发生固然受到多方因素影响,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积极运动,到科学管理体重,每一步的改善,都是向健康生活迈出的坚实步伐。正确认知并改变生活中的“养癌”习惯,不仅为自己,也为家人筑起一道防病的坚固屏障。预防肿瘤,从现在、从日常开始。

舒海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下一篇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处理
上一篇慢性CKD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各指标管理目标与诊治、日常预防建议科普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