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成因

2025-09-28 08:35:07       3407次阅读

肿瘤的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双重作用

引言

肿瘤,常被称为“癌症”,是现代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尽管医学科技日益进步,肿瘤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身心压力。理解肿瘤的成因,是预防和科学防控肿瘤的关键。当前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仅源于单一原因,而是遗传与环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遗传因素和主要环境因素两大方面,深入阐述导致肿瘤发生的科学原理。

一、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

部分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特点,这一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因是人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细胞的分化、生长和修复。当某些关键基因发生突变,细胞的正常调控机制便会受到干扰,有可能逐步演变为肿瘤。

以乳腺癌和结肠癌为例,部分患者体内存在BRCA1或BRCA2、APC等特定基因的遗传性突变。这些突变基因可随代际遗传,使携带者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罕见恶性肿瘤,也常见于带有致病基因突变的家族。虽然遗传易感性并非必然导致肿瘤发生,但携带高危基因突变的人群确实属于重点防控对象。

此外,人体内还有一系列负责DNA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的基因,如TP53、MLH1等。倘若这些基因发生变异,细胞对有害刺激造成的损伤难以修复,细胞增殖失控的风险随之增加,肿瘤的发生概率也会大大提高。基于遗传学的风险评估和早期筛查,已成为部分高危人群防癌的重要手段。

二、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对肿瘤的影响

除遗传因素外,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环境因素多样且复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均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一)化学致癌物的危害

许多日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是公认的致癌物。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和焦油,被证实与肺癌、口腔癌、喉癌等多种肿瘤密切相关。长期吸烟不仅损害呼吸道黏膜,还可导致DNA受损,增加致癌风险。腌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亚硝胺,容易在消化道内形成,长期大量摄入与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关系密切。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坚果也是高危因素,黄曲霉毒素能够直接导致肝细胞DNA突变,是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物理因素的致癌作用

紫外线是影响皮肤健康的重要物理因素。过度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紫外线强烈地区,皮肤细胞的DNA易被破坏,增加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黑色素瘤等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医学检查中的X射线、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或意外暴露,则与白血病、甲状腺癌等肿瘤发生有关。

另外,长期反复的机械刺激,也可能诱发局部黏膜的病理改变。如口腔内假牙或破损牙齿反复摩擦口腔黏膜可致黏膜白斑,长期下去有恶变为癌的可能性。这提醒人们,生活中合理避免慢性刺激也是预防某些肿瘤的手段。

(三)生物因素的影响

部分肿瘤的发生与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宫颈癌及部分头颈部肿瘤的主要致病因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则显著增加肝癌风险,尤其在流行于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胃淋巴瘤的发生也有明显关联。除了病毒和细菌,还有部分寄生虫和霉菌在某些肿瘤中发挥作用。针对这些生物因素的防控,如普及疫苗接种、改善卫生习惯等,对于癌症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

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虽然遗传因素和环境致癌因素各有特点,但多数肿瘤的发生并非单一原因,而是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例如,具有相关基因突变者在长期暴露于烟草、化学致癌物或病毒感染后,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较低,患癌风险大大提高。因此,从公共健康考量,关注有遗传风险的人群,设立科学的早筛方案,同时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触高危致癌因素,是降低肿瘤发病率的有效策略。

结语

肿瘤的成因极为复杂,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从个人和社会层面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未来,随着基因检测、环境治理与疫苗推广的不断深入,肿瘤防控将更加精准和高效。每个人都应关注自身风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共筑健康屏障,远离肿瘤威胁。

郑相如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

下一篇肺腺癌的诊断
上一篇冠心病治疗:手术与药物如何配合?一篇讲透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