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肾性贫血的认识与治疗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年龄十五岁及以上男性血红蛋白低于一百三十克每升,成年非妊娠女性低于一百二十克每升,成年妊娠女性低于一百一十克每升即诊断为贫血。肾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肾功能下降导致肾脏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同时血浆中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并缩短其寿命所致。本文将围绕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公众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这一疾病。
一、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肾脏是人体主要的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合成器官,EPO是一种促进骨髓红细胞生成的重要激素。当肾脏功能受损时,尤其是慢性肾脏病进入中晚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产生的EPO明显减少,导致骨髓红细胞生成不足。此外,慢性肾病患者体内常伴有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可抑制红细胞生成并缩短红细胞寿命。尿毒症毒素的蓄积也会直接损害红细胞,进一步加重贫血。营养不良、铁代谢障碍及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同样参与肾性贫血的发生。
二、肾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肾性贫血的症状多样,轻度贫血时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随着贫血加重,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气促等表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慢性贫血还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肾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结合肾功能指标和红细胞生成素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三、肾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肾性贫血的治疗目标是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治疗应基于病因,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一)纠正铁缺乏
铁是红细胞生成的必需元素,慢性肾病患者常伴有铁缺乏或功能性缺铁。治疗前应通过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评估铁状态。铁剂补充可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方式,静脉铁剂适用于口服耐受差或铁缺乏严重者。合理补铁是肾性贫血治疗的基础。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简称ESA)是肾性贫血治疗的核心药物。ESA通过模拟天然EPO作用,刺激骨髓红细胞生成,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使用ESA时应严格监测血红蛋白浓度,避免过度纠正导致血栓风险增加。治疗过程中还需关注血压变化和心血管状况。
(三)营养支持与纠正其他缺陷
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生成的重要辅因子,缺乏时应及时补充。合理膳食和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贫血状态。对于伴有慢性炎症的患者,积极控制原发肾病和炎症反应同样重要。
(四)透析患者的贫血管理
透析患者贫血更为常见且复杂,除上述治疗外,还需优化透析方案,减少血液损失。透析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贫血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四、肾性贫血的预防与管理
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防治肾性贫血的关键。慢性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及时评估贫血风险。合理控制原发肾病,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有助于减轻贫血程度。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和营养不良。
结语
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结合铁剂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及营养支持等多方面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状况,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公众应增强对肾性贫血的认识,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共同促进慢性肾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
王小刚 唐山古冶聚安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