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卒中?

2025-07-23 07:41:16       3613次阅读

什么是卒中?

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脑部血管突然发生急性损伤,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的综合征。其核心特征在于脑部血液循环的突然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受损。卒中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不同的病理机制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一、卒中的核心定义与分类

卒中是由脑血管的急性病理改变引发的一种急症。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七成至九成,主要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所致。血栓形成和栓塞是常见病因,当脑部某一区域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缺血,随后脑组织发生坏死,便形成缺血性卒中。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的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意识改变。

出血性卒中则占卒中病例的约一成至两成,主要源于脑血管破裂。常见原因包括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破损、脑动脉瘤破裂以及脑血管畸形。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形成血肿,使脑组织受到压迫和损伤。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及神经功能障碍。

卒中发作通常非常急剧,患者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顶峰,这种急性发作特征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包括单侧肢体瘫痪、语音或语言障碍、视野缺损、吞咽困难和共济失调等。

二、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危害

卒中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高发、高致残、高死亡和高复发”的重要疾病之一。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可能经历卒中,且平均每隔六秒便有一人死于卒中。卒中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是造成成人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近年来,卒中患者的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我国卒中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比许多西方国家早近十年,青年卒中患者(年龄在十八岁至五十岁之间)比例也显著上升,占全部卒中病例的五个百分点至四成左右,这对公共卫生和临床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卒中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塞等。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加速血管壁损伤和血管弹性减弱,增加脑出血及脑梗塞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病变,形成血栓并阻断血流。心源性栓塞则多由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引起,血栓脱落至脑动脉引发缺血性卒中。

青年卒中患者还应关注一些特殊病因,如血管夹层、一系列遗传性疾病、血液系统异常等,这些因素在年轻患者中的发病比例较高。此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均是卒中的重要诱因。

四、卒中的早期识别及防治意义

卒中是急性脑血管事件,早期识别和快速治疗对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临床上常用“FAST”法则帮助公众及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卒中症状:面部(Face,面部歪斜)、肢体(Arms,单侧无力)、语言(Speech,说话含糊或困难)和时间(Time,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及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及血管评估,明确卒中类型后给予相应治疗,是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

针对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是目前有效的急性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恢复血流,减少脑损伤。对出血性卒中,则需控制血压、减轻颅内压,并在必要时行手术止血和去除血肿。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生活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社会生活能力。

五、卒中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卒中预防重在控制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的管理是核心。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以及控制血脂和血糖,是预防卒中的基石。对于心房颤动等心脏病患者,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和自我监测意识,可进一步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结语

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急症,其本质为脑血管的急性病理变化导致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类。卒中具有突发性、危险性高和后遗症严重的特点,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掌握卒中的基础知识,了解其病因和临床表现,重视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减少卒中带来的伤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健康管理与危险因素控制,则是预防卒中发生的有效途径。

李玲

周口永兴医院

下一篇肺癌靶向治疗耐药后的治疗
上一篇吸烟者的肺:从焦油沉积到肺癌发生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