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成因

2025-08-07 03:05:19       3775次阅读

肿瘤的成因: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交织

引言

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长期以来被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高度关注。肿瘤的发生并非偶然,更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要全面理解肿瘤的成因,必须从基因和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认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只有深入了解肿瘤发生的本质,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这一健康挑战。

一、基因突变:肿瘤发生的根基

人体由千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在分裂增殖过程中依赖于基因的精确调控。基因异常,尤其是关键调控生长与修复的基因出现突变,会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限制,最终演变为肿瘤。

有些基因,即原癌基因,在特定条件下能刺激细胞过度分裂;另一些抑癌基因,原本对细胞生长起到“刹车”作用,一旦受损或失效,细胞就像失控的车辆一样快速繁殖。此外,修复基因负责纠正基因损伤,如果修复机制本身出错,也会进一步加剧基因的不稳定性,增加异常细胞形成的风险。

不仅如此,遗传因素对肿瘤的易感性也有重要影响。部分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比如遗传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带有某些遗传突变的人,其一生罹患肿瘤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二、环境因素:不可忽视的外部诱因

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的诱因其实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暴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暴露,是推动肿瘤发生的重要推手。

首先,吸烟是迄今已知引发癌症最明确的外部危险因素,尤其与肺癌、口腔癌、膀胱癌等关系密切。香烟中的致癌物质,会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的DNA,诱发基因突变。其次,酗酒不仅伤害肝脏,长期大量饮酒还可促进口腔、咽喉、食管和肝脏等多种肿瘤的发生。

此外,膳食结构与肿瘤的发生密不可分。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膳食,容易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相反,摄入充足的蔬果、粗粮等,有助于防癌抗癌。肥胖和缺乏运动,也逐渐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新型致癌危险因素。

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如苯、石棉等)或放射性物质,也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高发,而部分职业人群因工作原因接触电离辐射,则需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三、慢性感染与肿瘤的关联

除了基因和环境,慢性感染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外部诱因。在全球范围内,约五分之一的肿瘤与感染有关。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肝脏炎症,最终发展为肝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与部分头颈部肿瘤的主要元凶;幽门螺杆菌感染则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慢性感染往往导致人体组织持续炎症反应,促使细胞分裂速度异常加快,同时也增加基因突变的机会。对于高风险人群和慢性感染患者,及时干预和规范治疗,对预防相关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四、衰老与免疫力下降:基础风险的积累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的概率自然增加,蓄积的遗传损伤为肿瘤提供了发生的土壤。同样重要的是,衰老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下降,使肿瘤细胞更容易逃避免疫打击,最终形成实体瘤。

免疫力下降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还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进展与预后。良好的免疫状态能够更好地识别并清除异常增殖细胞,抑制肿瘤的发生和转移。

五、肿瘤发生的多因素协同机制

值得强调的是,肿瘤绝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基因异常、环境暴露、慢性感染与生理老化等多种因素的长期累积和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某些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在不良环境暴露下(如吸烟、接触致癌物),其发病风险倍增。多因素协同作用,是当前肿瘤防治策略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语

肿瘤的成因复杂多样,是基因与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我们既无法改变自己的遗传背景,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健康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远离有害环境、规范治疗慢性感染,并定期健康体检,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具体防癌措施。科学认知肿瘤的本质,是我们在与疾病抗争道路上的重要起点,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必经之路。

孙亚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

下一篇胃癌围术期治疗原则
上一篇胃癌免疫治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