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手足麻木的预防(如维生素 B 补充)与药物调整

2025-08-05 06:29:34       3201次阅读

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科学防护,让手足不再“麻木”

引言

癌症治疗已经逐渐步入精准医学时代,而化疗依旧是许多血液肿瘤患者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然而,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却让不少患者心生恐惧,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常感觉手脚麻木、刺痛,仿佛戴上了隐形的枷锁。这种异常的感受不仅能影响到日常生活,也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那么,能否通过科学防护,减少乃至预防这种损害?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本质,解析其发生机制,并梳理出切实可行的预防与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摆脱“麻木困扰”。

一、揭开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面纱

许多抗肿瘤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身体的正常细胞也会带来影响。外周神经负责感知身体四肢的温度、触觉、疼痛等感觉。而化疗过程中,神经纤维中的轴突或支持神经元的“卫士”——鞘细胞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尤其是紫杉类、长春碱类、顺铂等药物更为典型。表现为逐渐加重的手足麻木、针刺感、疼痛,甚至活动笨拙,严重时会影响日常行走或拿东西。

二、为什么会出现“麻木感”?

这一问题涉及神经的结构功能。化疗药物导致神经纤维传导障碍,使信息无法顺利传递到大脑。当手脚的感觉信号变弱或错乱后,人们就会呈现连续发麻、灼热或刺痛的异常体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手部动作不灵敏、易摔物品,长期持续则可能伴随肌肉无力和反射迟钝。因此,及时发现症状,加强监测,是防止发展为重症的第一步。

三、科学预防——主动“护神经”

现代医学认为,提前介入、循序渐进的“主动防护”是对抗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

(一)基础保健与生活调整。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四肢血液循环,减少神经损伤概率。饮食上强化蛋白质和新鲜蔬果的摄入,为神经修复提供养分。注意手脚保暖,避免受冷刺激,加重神经症状。

(二)及时监测与报告。治疗期间,患者如发现手脚麻木、刺痛等感受,须第一时间反馈至主诊医生。借助专用量表(如神经毒性分级量表)动态评估,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

(三)药物干预——维生素的科学应用。多项研究证实,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B6和B12,在神经修复和促使神经递质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适量补充这些维生素能够为化疗患者提供必要的“神经营养”,部分人群可明显减缓麻木和无力。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补充方案应遵医嘱执行,避免过量。

四、合理用药与个体化调整——防治结合获益更大

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离不开个体化药物调整:

(一)调整化疗方案。若症状加重,需与医生沟通,部分药物可适当减量或更换同类、神经毒性较低的药物,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二)增选辅助药物。一些研究显示,抗氧化药物(如谷胱甘肽、α-硫辛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神经损伤。此外,某些治疗疼痛的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可针对症状性缓解,但是否适用需医生判断。

(三)规范药物管理。治疗过程中建议按时服药,不擅自调整用量,也不要随意停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神经健康也有影响,专业医生的管理十分重要。

五、创新干预方法——多学科协作,个体化康复

近年来,康复医学和中医药在防治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显示出积极价值。物理治疗如针灸、低频电刺激、康复锻炼等能促进神经末梢功能恢复。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适应治疗,增强应对信心。

值得强调的是,防治策略需要团队合作,包括肿瘤科、营养科、康复科、中医科和心理科等多学科联合评估与指导。形成立体防护,能够全方位守护患者的神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并非无法控制,其实只要了解机制,掌握主动防护、合理用药和多学科干预,患者完全有机会将“不适感”降到最低,守住生活和希望的底线。希望每一位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都能与医生携手,科学防护,赢得更好的治疗体验。

肖涵 怀化市肿瘤医院靖州院区

下一篇得了癌症还能长寿的几率有多大?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上一篇食管癌疾病科普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