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引言
肝癌在我国属于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大量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传统手术切除和全身化疗常常受限于病灶位置、肝功能或全身状况。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以介入治疗为代表的局部微创治疗方式,为肝癌患者拓展了全新的治疗思路,使许多原本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有了生存希望。肝癌介入治疗正在逐步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社会大众深入了解和关注。
一、肝癌治疗的多元化格局
肝癌的治疗方式日益多元化。根据肿瘤分期及患者身体状况,可以选择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放射治疗、全身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式。对于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效果理想。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无法手术的中晚期,或者合并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难以承受大手术。此时,局部微创、损伤小、恢复快的介入治疗方式成为关键选择,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积极的生存希望。
二、肝癌介入治疗的主要方式
肝癌介入治疗通常指通过血管途径或局部穿刺方式,将抗肿瘤药物、栓塞剂等精准投送至肿瘤组织,实现局部杀伤肿瘤、减轻对机体的伤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代表性手段。
经动脉化疗栓塞
经动脉化疗栓塞是目前最常用的肝癌介入治疗技术。医生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肝脏供应肿瘤的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一方面实现对肿瘤的化学杀伤,另一方面阻断肿瘤供血,使肿瘤细胞处于缺氧和营养断绝的状态,进而促使肿瘤坏死。该技术能够实现高浓度药物在肿瘤部位靶向作用,副作用小于全身静脉化疗,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通道。
肝肿瘤射频或微波消融
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是一种通过插入细针,在影像引导下将高温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促使肿瘤细胞发生热坏死的方法。该技术对早期、小体积肝癌尤为适用,操作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可反复应用于新发或复发病灶。
肝动脉药物灌注
与经动脉化疗栓塞类似,肝动脉药物灌注通过导管持续向肝肿瘤供血动脉输注化疗药物,但不进行栓塞,适用于部分特殊类型的肝癌或有特殊需求的患者。
三、肝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与局限性
介入治疗适用于不能接受手术、肿瘤体积较大或多发、病灶血供丰富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它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补充,对于减小肿瘤体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介入治疗也常常作为肝移植或手术切除前的“桥梁”或“降期”措施,为后续根治创造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若肿瘤广泛侵犯肝脏、门静脉主干已堵塞,或者合并严重肝功能衰竭等情况,介入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加重肝脏损伤的风险。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由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状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做出个体化的策略制定。
四、介入治疗中的风险与并发症防控
任何治疗都伴随着一定风险。肝癌介入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栓塞综合征,一般为轻中度,经对症支持治疗可缓解。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恶化、感染、肝脓肿等较为严重情况。因此,严格的术前评估、精确的操作技术和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五、介入治疗的进展及未来方向
随着影像引导、介入材料及药物的创新,肝癌介入治疗正朝着更为精准、微创、个体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微球栓塞、药物洗脱微球介入、分子靶向微球等新材料不断涌现,使得局部化疗与栓塞更加高效且副作用更低。同时,介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如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辅助)日益普及,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更长生存获益。
结语
肝癌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安全、疗效确切的优势,成为众多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重要选择。其精准的局部治疗手段,极大地拓宽了无法手术患者的治疗空间。然而,治疗手段的选择需因人而异,应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评估,量身定制,以争取最大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提升。随着科技进步和理念创新,肝癌介入治疗将持续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为肝癌综合治疗谱系添砖加瓦。
刘一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