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肿瘤免疫治疗的副反应

2025-07-30 17:43:16       3607次阅读

肿瘤免疫治疗副反应的全程管理与应对策略

引言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多种实体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类治疗通过激发和调控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显著提升了部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然而,免疫治疗也可能激活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产生异常反应,导致多样化的免疫相关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在类型、严重程度及受累器官上存在较大差异,若未及早识别并妥善处理,可能对患者安全和治疗进程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免疫治疗副反应进行系统化、全流程的管理,对于保障患者获益最大化和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

在启动免疫治疗前,进行细致的身体状况评估和疾病风险分析有助于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并指导后续监测重点。首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尤其是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器官损伤及既往免疫抑制治疗史。其次,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以及包括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等在内的实验室评估。对于曾发生内分泌异常、慢性肾病、病毒感染(如乙肝、丙肝)、肺部基础疾病等患者,需结合专科建议,权衡利弊后慎重决策。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对于掌握基线状态和发现潜在病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的系统筛查,不仅可以明确治疗禁忌,也为副反应监测提供标准对照。

二、治疗期间的动态监控

免疫治疗周期通常较长,副反应可能在治疗任何阶段发生,甚至停药后仍可出现,因此,持续、动态的监测至关重要。

(一)定期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建议根据现有指南,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在免疫用药期间,一般每两到四周复查一次,必要时增加频率。定期影像学检查如胸腹盆部CT、超声或MRI,有助于观察肿瘤变化及筛查免疫相关新发病变(如肺炎、结肠炎等)。

(二)注重症状自我观察与及时报告

患者自我观察在副反应早期识别中具有特殊意义。常见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乏力、咳嗽、气短、发热、腹泻、关节疼痛等。建议患者密切关注体感变化,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如持续性腹泻超过三天、剧烈乏力或体重急剧变化,需第一时间报告主治医师。医生还应定期进行症状问询和体格检查,提醒患者关注高危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严重腹泻等。

三、不良反应的分级与处理原则

免疫治疗相关副反应的管理强调分级、循序渐进和个体化。副反应分为轻度(一级)、中度(二级)、重度(三级)与危重型(四级)不同级别,不同级别对应不同处理原则。

(一)轻中度副反应的管理

一级和部分二级副反应,多可继续免疫治疗,同时进行对症处理。比如,轻度皮肤不适可使用润肤剂或局部激素药膏,轻中度腹泻可给予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等止泻药;轻度甲状腺功能异常可监测变化,与内分泌科协作下开始替代治疗。

(二)重度及危重型副反应的干预

若副反应分级提升至三级及以上,应及时暂停或永久中止免疫治疗,并启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措施。例如,免疫性肺炎首选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用药,并根据病程逐步减量。若生活受影响严重,甚至威胁到器官功能和生命安全,不仅仅依靠单一药物干预,还需进行如补液、呼吸支持、抗生素预防感染等综合救治。

四、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免疫治疗副反应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单一科室往往无法应对全部问题。因此,多学科联合管理是提升副反应处理效果的关键。当出现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时,应邀请内分泌科医生参与评估和管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请神经科、肾功能异常需肾内科会诊,心脏不适则心内科跟进。这种多学科诊疗模式有助于制定科学、周全的个体化处理方案,规避治疗盲区。

结语

伴随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普及及适应证拓展,副反应管理正成为肿瘤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风险评估、全程动态的监测、分级处置的灵活应对以及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是保障患者在治癌过程中获得最大生存益处和优良生活质量的基础。患者和医护人员应持续关注免疫治疗带来的新变化,提升风险识别和早期应对能力,实现免疫治疗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张新伟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下一篇精准放疗技术:开启癌症治疗新时代
上一篇肝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断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