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的科学选择与理性把握
引言
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这类疾病涉及鼻腔、咽喉或喉部,全年龄段皆有发病风险,尤以秋冬和换季之际为多发。每当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来袭,许多人便会前往药店自行购买药物,也有人选择静观其变。然而,盲目用药不仅可能延误病情,甚至还会带来耐药或其他副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系统梳理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药物选择,帮助公众做好健康“第一关口”的守门人。
一、明确病因对症下药
影响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方案的核心,是病原体类型的判别。临床上,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居多,约占九成以上。少数情况下则由细菌侵袭所致。两者的治疗措施有本质差别。
对于病毒性感染,常见的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首选对症支持治疗。部分高危或症状重者,方可选用特异性抗病毒药,例如磷酸奥司他韦、利巴韦林。另一方面,细菌感染虽比例不高,却应及时识别并合理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等。需要强调的是,抗生素并不对病毒性感冒有效,反而可能导致耐药风险。
二、抗病毒药与抗生素的理性应用
选择抗病毒药物时,首先要辨别病情是否为流感及其高危人群。奥司他韦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适合早期应用。利巴韦林则对部分病毒感染有效,多用于临床明确病原情况下。值得注意,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通常无需抗病毒药,仅需一般对症处理。
抗生素的使用更需审慎。判断上呼吸道感染为细菌感染时,常见的如链球菌性咽炎等,此时可选择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第一线抗生素。抗生素滥用会促生耐药菌,增加个人与社会负担。因此,抗生素应当在明确诊断和医生指导下使用,切不可随意自购或滥用。
三、对症药物的有序配合
上呼吸道感染常见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鼻塞、咳嗽等。对症用药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意义重大,但同样需要针对性选择。
当体温升高或伴有明显不适,可选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以退热、镇痛。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及禁忌症予以指导。对乙酰氨基酚对肝脏有一定负担,布洛芬则可能刺激胃肠道,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禁忌及日常饮食调整。
流涕鼻塞困扰时,可考虑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帮助缓解过敏反应,减轻鼻部不适。对于咳嗽,若为刺激性干咳且严重影响休息,右美沙芬可作为中枢性镇咳药短期使用,但不建议无故长期服用。痰多者则需分型处理,如溴己新、氨溴索等有祛痰效果。
四、特殊群体的用药注意事项
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老年人属用药高风险人群,其生理特点和药物耐受性与普通成年人大相径庭。针对儿童,退烧药应严格按剂量,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类药物不可重复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建议随意服用药物,所有药品应经专业医生评估后选用。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和多种慢性用药,需格外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肝肾功能变化,避免药物滞留或毒副作用。
五、非药物措施与健康管理
除了药物治疗,科学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多休息、保持营养均衡、适度补充水分,有助于加速康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时增添衣物、避免烟酒刺激等,均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体质较弱或流感高发季节者,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作为一项预防性措施。
六、合理用药观念的建立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不可完全避免,但我们能通过正确的医疗观念和科学用药行为,将风险降至最低。要牢记:并非所有感冒都需用药,更非所有病情都需抗生素。务必倾听身体的信号,在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出现高热或其他异常时及时就医,坚持“不滥用、不恐药、不依赖”的合理用药三原则。
结语
上呼吸道感染虽常见,合理用药却关涉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只有在理解敌情——分明病因、辨清症状、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防治。未来,期待更多公众参与科学防护、理性用药的健康实践。让我们从认识和管理感冒这样的小病开始,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每一天。
饶创宙 宁波市第二医院本部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