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视角下的“黄人”警报:揪出梗阻性黄疸的元凶!
当皮肤和眼白突然泛黄,伴随着小便如浓茶般深色,大便呈现灰白陶土样,人们往往能意识到身体发出了异常信号——这就是黄疸。黄疸其实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的表现。它提醒我们身体内胆汁流路出现了阻断或异常。作为外科医生,我们特别关注的一类黄疸——梗阻性黄疸,因其背后可能藏着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我们迅速辨别和干预。
一、黄疸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黄疸的出现,根源在于血液中胆红素的过多积累。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通常经过肝脏加工后,随胆汁排泄到肠道。若这一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故障,即有可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滞留,从而出现皮肤和巩膜发黄。根据发病机制,黄疸可分为三类:溶血性黄疸(胆红素产生过多)、肝细胞性黄疸(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和梗阻性黄疸(胆汁排泄通路受阻)。
梗阻性黄疸的关键在于胆汁排出通路受阻,这条“下水道”被堵塞后,胆汁不能排入肠道,便在肝内及血液中反流积累,表现为明显的黄疸症状。外科医生重点关注梗阻性黄疸,是因为其常由可手术治疗的病因引起,早期干预可挽救肝功能、避免严重并发症。
二、梗阻性黄疸的常见元凶
胆道阻塞的原因多样,大体可分为胆道内病变和胆道外病变。
胆结石:这是最常见的梗阻性黄疸原因之一。结石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并嵌顿,尤其是总胆管结石,可直接堵塞胆汁排泄通路,导致胆汁逆流。患者除了黄疸外,还常伴有右上腹剧痛和发热,其经典表现被称为“胆管炎三联征”。
胆管狭窄及胆管肿瘤:胆管内慢性炎症、外伤或者手术损伤均可引起胆管狭窄,使胆汁排出受阻。另外,胆管肿瘤或胰头癌通过压迫胆管,也可造成梗阻性黄疸,具有潜在的恶性性质,需尽早识别。
胆囊炎和胆囊肿瘤:炎症性增厚的胆囊壁或肿瘤压迫胆道,有时也会间接引发黄疸。特别是胆囊癌,多表现为梗阻性黄疸,预后不良。
胰腺疾病:胰腺头部肿瘤或炎症反应导致胆总管受压。由于胰腺头部与胆管解剖位置接近,疾病易牵连胆管,造成黄疸。
其他罕见因素:如寄生虫感染、胆管结核等,均可引起胆道梗阻,虽然罕见,但在特定人群中应引起注意。
三、外科诊断的“火眼金睛”
早期准确诊断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是外科干预成功的关键。
临床上,患者的病史和体征提供初步线索——突发性黄疸、右上腹疼痛、发热、瘙痒、皮肤和巩膜颜色加深等提示胆汁排泄障碍。血液检查中,谷丙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是典型的实验室表现。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利器。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胆囊、胆管扩张及结石情况;CT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则提供更详细的胆道和胰腺解剖结构信息,帮助发现肿瘤或其他病变。必要时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进行介入治疗,如取石或放置胆道支架。
四、手术治疗及外科干预的重要性
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外科医生的任务是找出堵塞根源,清除梗阻,恢复胆汁流通。
对于胆结石引起的梗阻,常用经内镜方式取石或手术切除胆囊;对于恶性肿瘤,需根据肿瘤性质和分期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惠普尔手术)或胆道重建手术。对于严重胆管狭窄,也可能采用胆道扩张或移植手术。
此外,外科医生还需关注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预防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保障患者整体康复。
五、结语
梗阻性黄疸作为身体发出的“黄人”警报,提醒我们胆汁排泄通路正面临严重威胁。外科视角下,准确识别梗阻原因并及时干预,是守护患者生命与健康的关键。随着影像技术和微创手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以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式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每当看到黄疸患者时,外科医生的“火眼金睛”将助力揭开病因谜团,打通胆汁“下水道”,还患者以健康与光明。
关道弘
海南省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