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2025-07-21 15:14:25       3536次阅读

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肠腔内容物通过受阻造成的肠道功能障碍。其发生可能涉及机械性阻塞或功能性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肠壁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但其复杂性和危重性仍要求临床医生对其进行精准判断和及时干预。本文将系统介绍肠梗阻的诊断方法与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一、肠梗阻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肠梗阻按病因可分为机械性和功能性两大类。机械性肠梗阻多因肠腔内外机械性因素引起,包括粘连、肠套叠、肿瘤、憩室炎、肠扭转等。其中,腹部手术史是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的诱因,而肿瘤则是老年患者肠梗阻的重要原因。功能性肠梗阻则常见于肠麻痹、腹膜炎、代谢紊乱等情况。

临床表现方面,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呕吐和排便排气障碍。腹痛通常为绞痛,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反映肠道痉挛。呕吐的性质与梗阻部位有关,近端梗阻多为胃内容物呕吐,远端梗阻则可能出现粪臭样呕吐。腹胀明显,肠鸣音可早期增强,后期减弱或消失。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表现。

二、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肠梗阻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相结合。首先,了解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肿瘤病史及相关症状时间和特点,有助于明确病因。体格检查重点评估腹部膨隆、压痛、肠鸣音及全身状况。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手段。普通腹部平片是常用初筛方法,能显示气液平面和肠袢扩张情况,提示梗阻的部位和性质。然而,平片对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有限。腹部CT扫描以其高分辨率和立体成像优势,能更准确地显示梗阻部位、病因及并发症,如肠壁缺血或穿孔。超声检查在儿童肠套叠和肠扭转诊断中发挥较大作用。

此外,必要时行肠镜检查,以直视下评估肠道内病变,如肿瘤或息肉,指导治疗决策。实验室检查主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肾功能,帮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与治疗方案。

三、肠梗阻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肠梗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制定,原则上区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手术指征、无肠坏死和穿孔的患者,重点在于解除肠道压力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用止痛、抗菌及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药物。粘连性肠梗阻部分患者可在保守治疗下缓解,且此法降低了手术风险。密切观察临床变化和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

手术治疗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手段,适用于有肠坏死、穿孔、肿瘤或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肠减压、病变切除、肠吻合或造口术等,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必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手术风险。现代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在缩短恢复时间和减轻手术创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伴随治疗方面,营养支持对于长期禁食患者尤为重要。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预防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对于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更需慎重,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预防及康复指导

肠梗阻的预防主要针对常见病因,如术后早期活动、合理使用肠道管理药物及监测高危患者。健康饮食和规律生活有助于减少肠道疾病发生。康复过程中,应注重恢复肠道功能,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同时定期复查以防止复发。

五、结语

肠梗阻作为消化系统的急腹症之一,诊断需依托临床与多种辅助检查,治疗则需个体化方案。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各有适应症,科学合理选择方案对预后至关重要。随着诊疗技术不断进步,肠梗阻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公众应提高对肠梗阻的认识,早期发现症状,及时就医,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陈运逢

海南省肿瘤医院

下一篇鼻咽癌的高危人群筛查
上一篇肺癌早期的手术治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