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早期症状与高危人群筛查指南
引言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其危害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不适,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积极识别肺癌的早期症状,明确高危人群标准,并采取科学的筛查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肺癌死亡风险意义重大。本文将围绕肺癌的早期症状及高危人群筛查展开详细阐述,助力公众科学预防和健康管理。
一、肺癌的流行现状与危害
肺癌近年来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影响全球主要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癌症之一。在我国,肺癌同样位居肿瘤相关疾病首位,且死亡率较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和遗传因素等。由于肺组织对疼痛等刺激不敏感,早期肺癌难以通过症状察觉,导致大量患者在晚期方能确诊和治疗。这一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提高对肺癌早期发现和筛查的重视。
二、肺癌的早期症状
虽然绝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无明显主观症状,但仍有少数个体可出现如下表现:
第一,持续性咳嗽或咳嗽性质发生改变。肺癌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为无明显原因的慢性咳嗽,或原本存在的咳嗽突然加重,尤其是伴有痰中带血丝时,应高度警惕。
第二,胸痛及胸闷。部分病例可体验到不明原因的胸部不适或隐痛,往往与呼吸、体位无明确相关,胸部持续闷痛应及早就诊排查。
第三,声音嘶哑。肿瘤侵犯到喉返神经,会引发声带麻痹,从而导致声音沙哑或嘶哑。若持续时间较长且排除常见咽喉炎,应当考虑气道或邻近病变的可能。
第四,反复呼吸道感染。肿瘤阻塞小气道后,局部通气受阻,容易诱发反复的肺部感染,并可能表现为久治不愈的肺炎或支气管炎。
第五,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与乏力。肿瘤的代谢消耗及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导致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须警惕恶性疾病的早期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症状并非肺癌所特有,可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但当上述表现长时间无法缓解,或合并高危因素时,更应尽早就医排查。
三、肺癌的高危人群
筛查对象的科学界定对于提高筛查效益、降低肺癌死亡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以下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
第一,年龄四十五岁及以上,尤其是五十岁以上者。
第二,长期吸烟人群,包括每日吸烟超过二十支、或累计吸烟二十年以上者。无论当前是否已戒烟,均需重视肺癌风险。
第三,被动吸烟者,即家庭成员或工作环境长期暴露于烟草烟雾中的人群。
第四,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工业尘埃以及石棉、砷、铬、镍等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例如矿工、化工厂工人等职业接触者。
第五,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父母、兄弟姐妹中曾罹患肺癌的个体。
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亦被认为是肺癌发生的高危基础人群。
四、肺癌筛查的推荐方式与流程
针对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可有效发现无症状或隐匿性肺癌,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低剂量螺旋CT被国际公认为筛查早期肺癌的首选方法。
第一,筛查适宜人群:年龄四十五至七十五岁,伴有上述主要高危因素者。
第二,筛查频率:建议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该方法辐射量低,相比传统胸片灵敏度更高,可早期发现直径仅几毫米的微小结节。
第三,筛查流程:初次筛查后,根据结果判定后续措施。发现可疑结节需结合影像特点、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气管镜、穿刺活检等进一步诊断。
第四,筛查注意事项:筛查应结合个人实际风险、生活史及身体状况。高危个体若发现明显异常,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规范诊治,切勿因担忧而延误。
五、预防肺癌的基本措施
除了筛查,预防肺癌更需从源头做起。健康生活方式是降低肺癌风险的根本:
第一,坚决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
第二,注重室内通风、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
第三,重视职业防护,遵循工安全规范,避免吸入有害粉尘和化学物质。
第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结语
肺癌防控的重要基础在于早期发现和主动筛查。了解肺癌的早期症状,明确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并科学参与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大幅提高早诊率,改善患者预后。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肺癌防治,倡导健康生活,推动科学筛查,为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胡东燕 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