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探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肥胖不仅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还通过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炎症因子,加剧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然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不单是因果关系,更是表现为人体气血阴阳失衡的整体状态。中医强调身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肥胖与冠心病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同源异流,二者共生于气血、阴阳失调的根基之上。本文将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中医治疗策略。
一、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现代医学机制解析
肥胖是一种因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所致的代谢性疾病,过多的脂肪堆积引发全身性代谢异常。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分泌诸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这些物质促使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的维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肥胖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冠心病的产生和进展。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数倍,且预后较差。
二、中医关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将肥胖视为“痰饮”“湿浊”蓄积的表现,多因脾失健运,水湿停滞,化生痰浊所致。脾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代谢异常,湿浊内停,阻碍气血运行,久之形成肥胖。冠心病在中医范畴内属“胸痹”“心痛”之列,多因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心脉所致。此外,中医强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心,情志内伤加重气机紊乱。肥胖与冠心病均根植于气血阴阳失衡,体内痰浊湿热与瘀血交织,形成恶性循环,肥胖因此是冠心病的“肥沃土壤”,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医治疗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思路
中医治疗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强调辨证施治,调理整体机能,注重人体阴阳平衡与气血畅通,重点在于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理气化痰。
(壹)健脾化湿。肥胖者多伴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应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减少湿浊生成。
(贰)化痰降浊。痰湿阻滞心脉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运用半夏厚朴汤等化痰理气的中药,助力清除内生痰浊,促进血脉通畅。
(叁)活血化瘀。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应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心脏血流,缓解胸闷心痛症状。
(肆)调摄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病因之一,强调疏肝理气,维护情绪稳定,从而减轻心身负担。
四、中医治疗的优势与现代应用
中医治疗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注重根本调理,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平衡,从整体上减少病因与促发因素。相比单一针对症状的西医治疗,中医更侧重预防和体质改善,降低复发率和合并症风险。近年来,针灸、推拿、中药配方颗粒以及中医饮食调理等手段在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管理中被广泛应用,部分研究显示其在降低体重、改善血脂和血压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五、综合治疗策略的建议
现代临床应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及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在减重的基础上,通过西医控制血脂、血压,实现病情稳定;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多学科合作,注重生活方式干预与心理支持,形成个体化、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结语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在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中均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和复杂病理机制。中医强调两者同根同源,归因于气血阴阳失衡及痰湿瘀阻,通过整体调理达到防治双重目标。未来,基于中医辨证体系的综合治疗,将为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推动慢性病管理迈向更加精准与个性化的方向。
王崇权 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