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对策
引言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与传统化疗或靶向治疗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能够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消灭癌细胞,从而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然而,激活免疫并非无代价之举。免疫治疗常伴随一类独特的不良反应,即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这些不良反应涉及多系统器官,表现各异,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治疗进程甚至危及生命。科学地认识、早期发现与规范应对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患者能够长期受益的关键。
一、胃癌免疫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机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刹车”,使机体能力更好地对抗恶性细胞。但这一机制同样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器官与组织。这些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可以发生在免疫治疗初期,也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显现,有时甚至出现于停药后数月。不同个体的遗传背景、基础健康状况及伴随疾病都会影响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常见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处理策略
胃癌免疫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消化道、肝脏、内分泌系统、肺部、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眼部等多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看似“普通”的症状,都可能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早期信号,对医生和患者而言,警觉和及时应对尤为重要。
皮肤反应在接受免疫治疗的胃癌患者中较为多见,形式包括皮疹、瘙痒,甚至银屑病样皮炎。对轻度至中度皮肤反应,可应用局部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药,且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重度皮肤不良反应则需加用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治疗,严重时需暂停免疫治疗,并密切监测。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泻、腹痛及结肠炎。其中,轻度腹泻可通过补液以及止泻药物对症处理。若出现剧烈腹泻、反复便血,应立即暂停免疫治疗,并考虑使用口服或静脉皮质类固醇。对激素无反应的患者,还可酌情应用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肝脏不良反应最常见为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黄疸。轻中度患者需密切监控肝功能动态,酌情暂停免疫药物。若肝酶显著升高,应立即予以皮质类固醇治疗,必要时配合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
肺部反应可表现为无感染性肺炎、咳嗽或呼吸困难。轻度可密切随访及支持治疗,重度肺部症状需暂停免疫治疗,并进行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住院处理。
内分泌系统的免疫反应多涉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垂体炎及肾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紊乱可据具体情况补充激素。垂体炎和肾上腺功能不全则需糖皮质激素补充治疗,并密切随访激素水平。如症状复杂,应由内分泌专科联合管理。
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癫痫甚至脑炎。轻度症状可以支持治疗与随访为主,严重神经症状则需立即使用高剂量皮质激素,并请神经科会诊。
血液系统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处理上强调对症支持与病因评估,必要时输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重度血液学毒性需暂停免疫治疗,并酌情应用免疫抑制剂。
眼部反应主要有干眼症及葡萄膜炎。干眼症可选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葡萄膜炎则应在眼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或系统应用激素。
三、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规避与管理原则
及时识别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处理的核心。患者应定期接受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出现新的或加重的症状,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疗团队。医师会根据不良反应的分级,分层管理:轻度至中度不良事件,大多可通过对症疗法与支持性护理控制;重度反应则需暂时停药,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在恢复后方可考虑是否继续治疗。
此外,强调跨学科协作。部分复杂或罕见免疫不良反应,常需要肿瘤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眼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干预,以实现最佳预后。
四、患者与家庭的配合要点
在免疫治疗期间,患者与家庭成员需充分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主动记录每一次身体不适的出现时间、特点及缓解情况。保持与主诊医生的紧密联系,任何疑似不良反应都要尽快报告。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不随意增减或中断用药,防止延误病情。
结语
胃癌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同时也挑战着医患双方对不良反应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重视早期识别,并根据不良反应分级采取有效干预,是保障疗效、减少风险的关键。医师与患者共同协作,将为胃癌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驾护航,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前沿医学带来的光明前景。
张凯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