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癌的合理用药新视角
引言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晚期胃癌因诊疗时多已处于进展期,手术根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药物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伴随医学进步,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模式持续演变,从传统化疗向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个体化用药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用药方案,是提升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出发,梳理晚期胃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帮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科学决策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一、晚期胃癌用药的基本原则
药物治疗是晚期胃癌的重要武器,涵盖多种药物类型。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则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医生需综合肿瘤分期、分子特征、既往治疗经历、患者全身状况及合并疾病等多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此外,安全性评估同样重要,既要考虑药效,也需权衡毒副作用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合理的用药安排还应该注重疗效评估和动态调整,及时根据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进行优化。
二、化疗:依然是基础
化学治疗仍然是晚期胃癌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铂类、氟尿嘧啶类、紫杉醇类等,通过联合化疗方案协同作用,提高疾病控制率。目前常见的标准方案如含铂联合氟尿嘧啶,适用于大多数体力情况尚可的患者。然而,化疗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等,也需引起重视。医生会根据患者耐受性,对剂量和药物组合进行调整,同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减轻不良反应,保证患者能够顺利接受治疗。
三、靶向治疗:精准抑制肿瘤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晚期胃癌的分子分型和关键通路的认识逐步加深,靶向药物进入实际应用。以HER2阳性为例,部分胃癌细胞表面会呈现大量HER2蛋白,可选用靶向HER2的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提高疗效。此外,还有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药物如阿帕替尼,其在一部分化疗失败后的晚期患者中可延长生存期。靶向治疗强调“有的放矢”,需依赖分子检测指导用药,在患者筛选及监测疗效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四、免疫治疗:激活自身防御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为晚期胃癌带来新的希望。部分晚期胃癌患者,尤其是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PD-L1表达较高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显示长期缓解甚至治疗获益。免疫治疗可联合化疗或者其他靶向药物应用,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但免疫类药物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也有部分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慎重选用。
五、关注药物耐药与生活质量
晚期胃癌治疗过程中常会面临药物耐药问题,导致疾病进展乃至无药可用。如何延缓耐药的发生、及时调整方案,是晚期患者长期管理的重要议题。医生会通过监测指标变化、影像学随访、分子标志物检测及时识别耐药,并更换或联合不同机制的药物,以延长治疗获益周期。此外,合理用药还应注重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不应一味追求药物剂量或疗效,而忽视患者痛苦和精神心理健康。医护团队需要定期评价患者的功能状态,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关注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多学科协作保障患者最大福祉。
结语
晚期胃癌的用药已经进入多元化和精准化时代。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不仅帮助延长患者生存期,更着眼于改善其生活质量。随着分子诊断和免疫治疗等新技术不断应用,个体化治疗将进一步推进。患者和家属应与专业医生密切沟通,理性看待治疗选择,科学决策,切忌盲从或自行更改用药。唯有规范化、个体化、动态调整的药物治疗,才能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余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