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其特征性表现为骨髓内恶性浆细胞的增殖,导致正常血细胞生成受阻,进而引发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以及骨病变等临床表现。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确及时的输血治疗对于改善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包括浆细胞的异常增殖、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免疫逃逸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骨髓内恶性浆细胞的大量积聚,抑制正常血细胞的生成,从而引发贫血等临床表现。因此,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仅要关注贫血的治疗,还要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输血治疗的适应症
输血治疗主要用于纠正贫血导致的组织缺氧,适用于以下情况: - 急性失血导致血红蛋白急剧下降; - 慢性贫血引起的严重心血管症状,如心衰、心绞痛; -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21%)且伴有明显症状; - 血红蛋白低于10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30%)且准备进行化疗。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治疗通常与化疗、靶向治疗等抗肿瘤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输血治疗的类型
- 全血输注:适用于急性失血导致的贫血; - 红细胞输注:适用于慢性贫血,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 血浆输注:用于纠正凝血因子缺乏或血浆蛋白异常。 输血治疗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贫血类型、血常规检查结果、输血前的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输注更为常见,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存在慢性贫血。而全血输注和血浆输注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凝血功能异常等,进行个体化选择。
3. 输血治疗的风险与监测
输血治疗虽可改善贫血,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传播性疾病等。因此,输血前后需进行严格监测,包括: - 输血前: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传染病筛查等; - 输血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输血反应; - 输血后:复查血常规、评估输血效果、监测可能出现的迟发性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的风险与监测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输血治疗的辅助措施
输血治疗并非孤立进行,需与其他治疗措施协同: - 药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调节剂等,以控制多发性骨髓瘤病情; - 支持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心理支持等,以提高患者整体状况; - 生活方式调整: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以减少贫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血液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通过综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把握适应症,同时注意输血治疗的风险与监测,并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医生和患者需要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曹蕾
江苏省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