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病理基础在于动脉壁内脂质的沉积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这种病理变化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增加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卒中的预防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容易进入动脉壁,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形成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大,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最终可能导致血管闭塞,引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
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卒中风险。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能够被激活并释放ADP等物质,促进血小板之间的聚集。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阻断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减少血小板激活和粘附,进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在卒中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常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胆固醇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LDL-C水平,减少脂质在动脉壁的沉积,从而减缓斑块的形成和增长。而抗血小板药物则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两者协同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外,卒中患者的综合管理还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这些慢性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卒中的风险。患者需要遵循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并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科复查,以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这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卒中后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规范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和残疾风险。
综上所述,抗血小板药物在卒中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和康复训练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我们应该重视卒中的预防,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卒中的有效预防和管理。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能够减少卒中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吴军
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