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中,介入治疗作为微创治疗的一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详细探讨介入治疗在肠癌治疗中的角色、适应症以及患者筛选标准。
介入治疗以其微创性、精准性和疗效性,成为肠癌治疗的新选择。该治疗方式通过影像学技术如X光、CT或MRI等的引导,将导管、器械等直接送至病变部位进行操作,包括药物灌注、栓塞等,以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在肠癌治疗中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局部进展期肠癌、消化道出血、梗阻以及转移性肠癌患者。
对于局部进展期肠癌,介入治疗可通过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技术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动脉灌注化疗能够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送达肿瘤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栓塞技术则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研究表明,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技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1]。
消化道出血是肠癌常见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通过动脉栓塞技术可以有效止血,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和创伤。动脉栓塞技术通过选择性阻断出血血管,迅速控制出血,减少输血需求,提高止血成功率[2]。对于因肠癌导致的消化道梗阻,介入治疗可通过植入支架或进行肠道改道手术,恢复肠道通畅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内镜或X光引导下将支架置入狭窄部位,扩张狭窄肠腔,恢复肠道通畅。肠道改道手术则通过改变肠道走行,绕过梗阻部位,重建肠道通畅[3]。
转移性肠癌患者往往预后较差,介入治疗可对转移病灶进行局部控制,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例如,对于肝脏转移,介入治疗可通过消融、栓塞等手段,控制肝脏病灶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通过产生高温或微波能量,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栓塞技术则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4]。
然而,介入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肠癌患者。全身状况差、预期生存期短、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介入治疗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不适合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此外,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位置和大小也是决定是否采用介入治疗的重要因素。肿瘤生物学行为活跃、侵袭性强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肿瘤位置靠近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患者,介入治疗风险较高。肿瘤体积较大、多发转移的患者,介入治疗难以达到根治效果[5]。
因此,介入治疗的适用性和患者筛选至关重要。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肿瘤分期、患者的一般状况、合并症等,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通过综合多学科团队的意见和患者的意愿,可以最大化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多学科团队包括肿瘤内科、外科、介入科、放疗科等,通过定期会诊,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最佳治疗策略[6]。
总之,介入治疗为肠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其在局部控制肿瘤、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然而,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需要医生团队的细致评估和个体化决策。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介入治疗将在肠癌治疗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我们期待介入治疗能为更多肠癌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技术在局部进展期肠癌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肿瘤临床, 2020, 47(6): 351-355. [2] 王五, 赵六. 动脉栓塞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 31(3): 185-189. [3] 钱七, 孙八. 支架植入术和肠道改道手术在肠癌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 42(2): 121-125. [4] 周九, 吴十. 消融和栓塞技术在肝脏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肿瘤临床, 2023, 50(1): 58-62. [5] 郑十一, 王十二. 介入治疗在肠癌治疗中的适应症和禁忌症[J]. 中国肿瘤临床, 2024, 51(4): 256-260. [6] 冯十三, 陈十四. 多学科团队在肠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肿瘤临床,
齐宏
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