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ASCVD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变,其病理基础是动脉壁上脂质、纤维组织、钙质等物质的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治疗和病情控制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涉及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合理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因素之一。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例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等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常用药物,它们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出血倾向、药物过敏等情况下,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药物。在这些特定情况下,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脂、血压等指标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除了药物治疗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情的重要手段。戒烟限酒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和血压升高的风险;合理饮食,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脂和体重;适量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健康,增强心肌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涉及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脂质沉积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等多个环节。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容易进入血管壁,进而被氧化修饰,激活炎症反应。随后,巨噬细胞吞噬氧化LDL-C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聚集及死亡导致脂质核心的形成,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层并增殖,进一步加剧斑块的形成。此外,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系统的激活也参与了斑块的稳定性和血栓的形成。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而言,控制血压至目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控制LDL-C在理想范围内,提高HDL-C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至关重要。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还应关注血糖控制。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通过合理用药和良好生活习惯的结合,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和血脂的控制以及血糖的管理。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预后,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孙红蕾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