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心绞痛的护理和治疗至关重要。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暂时性缺血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部压迫感或疼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本文将从疾病原理出发,深入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旨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包括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这些病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后者风险更高,可能演变为心肌梗死。
规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首先涉及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供应,缓解心肌缺血;β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钙通道拮抗剂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改善心肌血流供应。这些药物旨在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血流供应和缓解症状。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通过将球囊导管送至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扩张血管,恢复血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通过将健康的血管移植到冠状动脉,绕过狭窄或闭塞部位,改善心肌供血。这些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脏事件风险。
科学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生活护理包括饮食调整、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旨在降低心血管风险因素。饮食调整应以低盐、低脂、低糖为原则,增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摄入;适度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心理护理则关注患者的情绪管理,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病情观察是护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情况;血压和心率的监测有助于评估心血管功能和病情进展。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指导则确保患者正确理解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服用方法,避免药物滥用或不规范使用。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潜在副作用。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还应包括病情监测与预警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心绞痛发作的风险,为医护人员提供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这种预警系统通常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软件。可穿戴设备如心电监测仪、血压计等,可以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远程监测技术如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监控;数据分析软件则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心绞痛发作的风险。
总之,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复杂过程,涵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病情监测等。通过医护患三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改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共同战胜冠心病心绞痛这一顽疾。
刘海涛
滨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