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错综复杂。本文旨在从疾病原理知识的角度,探讨降低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有效策略。
胃癌的生物学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异常增殖与凋亡失衡。在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和凋亡相关蛋白维持着细胞的平衡状态。然而,在胃癌发展过程中,这些调控因子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无序增殖和凋亡抑制,最终形成肿瘤。因此,针对这些关键分子的靶向治疗,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生活方式对胃癌的影响不容忽视。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均可增加胃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减少盐分摄入、戒烟和限酒,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病率。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年龄超过40岁、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慢性胃炎患者等,均为胃癌高危人群。对这些人群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可实现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胃镜联合活检仍是胃癌筛查的金标准,但新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方法,也为胃癌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根本。这包括加强胃癌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胃癌危害的认识;改善居民饮食习惯,减少腌制、熏制食品的摄入;加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推广根除治疗;提高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
综上所述,从生物学机制、生活方式、高危人群识别、综合防控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工作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实现胃癌防控目标,保障人民健康。
在生物学机制方面,胃癌的发生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中过度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此外,血管生成在胃癌的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肿瘤细胞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新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氧气,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针对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可阻断肿瘤的血管供应,抑制肿瘤进展。
在生活方式方面,除了高盐饮食、吸烟、饮酒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摄入过多的红肉、加工肉制品,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也与胃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适量运动,也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在高危人群识别方面,除了年龄、家族史、慢性胃炎等因素外,胃息肉、胃溃疡、胃黏膜萎缩等胃黏膜病变,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对这些病变进行定期胃镜随访,可及时发现胃癌,提高治愈率。此外,遗传易感性也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对有遗传性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采取预防性措施。
在综合防控措施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胃癌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胃癌筛查和诊治水平。医疗机构应规范胃癌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为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公众则应提高健康意识,积极参加胃癌筛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总之,胃癌的防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健康。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工作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胃癌防控格局。
宋泽军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