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作为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据《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报告指出,甲状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分别占据第七和第三位。虽然甲状腺癌类型多样,如乳头状癌、滤泡细胞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但大多数病例发展缓慢、恶性程度较低,我国甲状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
然而,公众对于甲状腺癌的认知存在误区。随着体检普及和健康意识提升,约60%-70%的城市人群通过甲状腺超声筛查发现结节,但许多人将“结节”与“癌”混为一谈。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两种极端现象:部分人因发现毫米级结节而过度焦虑,甚至要求进行非必要的手术干预;另一部分人则忽视超声报告中的“低回声”、“微钙化”等提示性描述,延误治疗时机。
在早期筛查方面,公众的认知也存在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部分高教育水平人群对筛查过度关注;另一方面,低收入、老年及农村群体由于健康意识薄弱或医疗资源匮乏,筛查率不足20%。这种不平衡的筛查意识可能导致部分患者错失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治疗甲状腺癌时,需平衡个体化与规范化治疗方案。一方面,应避免机械套用治疗指南而忽视个体差异,如对不耐受手术的患者强行进行手术;另一方面,应避免过度定制治疗方案而偏离循证医学原则,如对高危患者滥用消融技术,导致转移风险增加。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患者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的协同优化,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
正确认识甲状腺癌与甲状腺结节的区别,以及采取科学合理的筛查和治疗策略,对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应增强对甲状腺癌的正确认知,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延误治疗。同时,医疗专业人员也应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甲状腺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可能较为隐蔽,包括颈部肿块、声音嘶哑、咽喉部不适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甲状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检查方法,可评估结节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细针穿刺活检是进一步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可获取组织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此外,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核素扫描等检查也有助于评估甲状腺功能和病变情况。
甲状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碘131治疗、激素抑制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全甲状腺切除、次全甲状腺切除和甲状腺叶切除等。术后根据病理分型和分期,选择性进行碘131治疗,以消除残留甲状腺组织和转移灶。激素抑制治疗通过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抑制癌细胞生长。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晚期或复发的甲状腺癌,通过阻断肿瘤生长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甲状腺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理类型、分期、年龄、性别等。总体而言,甲状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好,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但部分高危患者,如未分化癌患者,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
总之,提高公众对甲状腺癌的正确认知,规范甲状腺癌的筛查和治疗,是提高甲状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公众应增强健康意识,定期体检,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疗专业人员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甲状腺癌的整体治疗效果。通过医患共同努力,我们有望进一步降低甲状腺癌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黄小青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