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性强,常常在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导致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和筛查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癌的早诊早筛重要性、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肝癌早诊早筛的重要性
肝癌之所以需要早诊早筛,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肝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确诊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其次,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而早期肝癌通过手术、消融等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60%-70%。最后,中国作为肝癌高发国家,约80%的肝癌与乙肝、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相关,高危人群比例高。
二、高危人群的识别
根据临床指南,以下人群属于肝癌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肝癌筛查: - 乙肝或丙肝感染者(尤其是未规范治疗者); - 肝硬化患者(任何病因,如酒精性、脂肪性、病毒性肝硬化); - 有肝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加); - 长期酗酒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进展为肝硬化); - 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如食用霉变食物); - 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年龄相关风险升高)。
三、肝癌早筛的“黄金组合”
肝癌早筛的“黄金组合”包括超声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和增强CT/MRI。超声检查无创、经济、易操作,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肝脏肿块。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但约30%患者AFP不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增强CT/MRI对超声可疑病灶进一步明确诊断,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血管侵犯。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复查。
四、警惕肝癌的“小信号”
肝癌早期可能无症状,但若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 - 不明原因消瘦、乏力、食欲下降; - 皮肤或眼白发黄(黄疸); - 腹胀、下肢水肿(可能提示腹水)。
五、预防肝癌,从日常做起
预防肝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是降低肝癌风险的关键。 2. 规范治疗肝病,乙肝/丙肝患者需遵医嘱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患者定期随访。 3. 戒酒限酒,酒精是肝癌的“催化剂”,长期酗酒者风险增加数倍。 4. 远离霉变食物,避免黄曲霉毒素(常见于发霉花生、玉米)。 5. 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预防脂肪肝。
六、行动起来,别让肝癌“沉默”
肝癌虽凶险,但早诊早筛能显著改善预后。高危人群应立即制定筛查计划,并坚持定期复查。普通人群也应关注肝脏健康,体检时加入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查。若筛查发现异常,请到肝胆外科或消化内科进一步诊治,切勿拖延!
早一步发现,多一份希望!让我们共同守护肝脏健康,分享给身边的人,提高公众对肝癌早诊早筛的认识,为肝癌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和生存希望。(本文内容参考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及权威医学共识,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刘波
彰武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