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发且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正逐步由传统模式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本文将探讨肝癌围术期治疗中个体化方案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降低肿瘤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的作用。
围术期治疗是指围绕手术全过程的综合治疗措施,旨在减少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提升患者远期生存率。这一治疗策略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辅助治疗、术中相关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 此阶段治疗在手术前实施,其目的是降低肿瘤负荷、控制潜在微转移,以及提高肿瘤的可切除性。对于存在微血管侵犯、肉眼癌栓、多发肿瘤等高危复发转移风险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尤为重要。新辅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手段,可以提前干预肿瘤生长,为手术切除创造更有利条件。例如,通过靶向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者通过免疫治疗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术中相关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术中超声检查、术中射频消融等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定位肿瘤,确保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术中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技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术后辅助治疗 手术后的治疗旨在消灭可能残存的微小病灶,防止肿瘤复发。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分子分型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可能包括局部治疗(如经动脉介入、放疗等)和系统性药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决策,以确保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最优化。
MDT团队由外科、介入科、放疗科、肿瘤内科、感染科或肝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共同协作,确保治疗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外科负责手术时机的判断和围手术期处理,肿瘤内科则以系统抗肿瘤治疗为主,负责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此外,转化治疗也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干预手段使原本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总结而言,肝癌围术期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协作、强调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复杂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提升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体化治疗方案将在肝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未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更加精准地识别肝癌患者的分子特征,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总之,肝癌围术期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特征、分子分型、肝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多学科团队的协作、精准的手术切除、合理的辅助治疗等环节缺一不可。通过围术期治疗的综合管理,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随着个体化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肝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宋国栋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