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场与疾病抗争的战斗中,合理用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科普胃癌治疗中的合理用药知识,包括化疗药物选择、靶向与免疫治疗药物应用、药物剂量调整、联合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并强调治疗需个体化。
化疗药物选择
化疗作为胃癌治疗的基石之一,合理选择化疗药物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类型及分期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类、铂类药物、紫杉醇类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癌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分裂,甚至导致细胞死亡。需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性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例如,氟尿嘧啶类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铂类药物则通过形成DNA交叉联结,阻断DNA复制。紫杉醇类药物则通过稳定微管结构,抑制细胞分裂。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靶向与免疫治疗药物应用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胃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HER2阳性患者可从曲妥珠单抗中获益;NTRK基因融合患者可考虑拉罗替尼治疗。免疫治疗中的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在MSI-H/dMMR胃癌中显示出良好疗效。靶向治疗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肿瘤突变负荷等因素个体化选择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例如,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能够特异性地结合HER2蛋白,阻断其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生长。而NTRK基因融合的患者,使用拉罗替尼能够抑制NTRK融合蛋白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恢复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杀伤。
药物剂量调整
药物剂量调整是胃癌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骨髓抑制等因素,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适当减量;对于骨髓抑制较重的患者,可考虑暂时停药或减量。剂量调整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避免盲目增减剂量。例如,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也需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和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提高胃癌治疗效果,但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化疗药物与靶向、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应用时,需权衡疗效和毒性。联合用药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综合评估,避免过度治疗。例如,某些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增强靶向药物的疗效,同时化疗药物能够抑制肿瘤微环境,提高靶向药物的穿透性。而化疗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但联合用药也需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药物代谢途径的竞争、药效的相互影响等,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注意事项
胃癌患者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重视患者教育,提高用药依从性。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对胎儿和婴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具有致畸性,孕妇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伤害。哺乳期妇女使用某些药物,药物可能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健康。因此,对于这些特殊人群,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必要时需要暂停哺乳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婴儿健康。
总之,胃癌合理用药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药物特点、剂量调整、联合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临床实践中需不断总结经验,为胃癌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通过精准的药物治疗策略,我们有望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杨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