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恶黑
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起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作为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恶黑因其侵袭性强、转移快而被广泛关注。黑素细胞主要负责合成黑色素,这种色素赋予皮肤颜色,帮助抵御紫外线的伤害。然而,当这些细胞发生异常变异时,就可能导致恶性黑素瘤的形成。本文将对恶性黑素瘤的基本知识、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科学解读,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这一疾病。
恶性黑素瘤多发于皮肤,尤其是长期暴露于日光的部位,如四肢、躯干及面部。此外,恶黑也可能出现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例如口腔、阴道及肛门口等部位,以及眼部脉络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软脑膜等罕见区域。恶性黑素瘤的发展通常与黑素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这种异常增殖往往是由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的紫外线照射,尤其是日光中的紫外线B,是导致黑素细胞基因突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部分恶性黑素瘤患者的皮肤上本来存在特定的痣,这些痣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恶变成恶性肿瘤。常见的前驱病变包括恶性雀斑样痣、发育不良性痣以及先天性痣细胞痣。这些痣在外观上可能存在色素不均、形态不规则等异常表现,一旦进一步发生细胞核变异,就可能成为恶性黑素瘤的发源点。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基于黑素细胞的基因突变,最常见的包括BRAF、NRAS等基因的异常激活。这些突变会导致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异常,促进黑素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凋亡能力的增强,最终形成恶性肿瘤。同时,肿瘤细胞还能激活血管生成,促进自身的生长和侵袭邻近组织。此外,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使得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清除受到抑制,这也是恶性黑素瘤治疗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临床上,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表现常为皮肤色素斑点的变化。这些斑点通常具有不规则的边界、多色调的色素分布以及直径逐渐增大等特征。医生通常推荐通过ABCDE法则帮助患者识别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迹象:A代表不对称,B指边缘不规则,C表示颜色多变,D为直径较大,E则是进展中的演变。患者若发现皮肤上有上述异常,应尽早seek专业医生诊断。通过组织活检确认诊断后,恶黑可依据其厚度和浸润深度分期,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恶性黑素瘤的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多样化,涵盖了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手术切除是早期恶黑患者的首选方法。为了确保肿瘤彻底切除,手术时通常会切除部分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复发风险。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恶黑患者,传统的化疗效果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如PD-1和CTLA-4抑制剂,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期。此外,针对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靶向药物也为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预防恶性黑素瘤的关键是避免过度暴露于紫外线,尤其是避免中午时间强烈阳光直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和遮挡用品。另外,定期进行皮肤自检,关注皮肤上新出现或变化的色素斑点,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恶性黑素瘤。对于有家族遗传史或既往病史的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更为频繁和专业的皮肤检查。
总之,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的实体肿瘤,其病因复杂,与环境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认识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早期发现和治疗。随着医学领域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技术的进步,恶性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提升。公众应增强防晒意识,重视早期皮肤变化,及时接受专业医疗评估,以有效应对这一严重的皮肤恶性肿瘤。
徐洪恩
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