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全方位注意事项指南
随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血液透析作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透析通过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有效替代肾脏功能,但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面临多种风险和不良反应。本文将系统阐述血透患者在透析期间应注意的各项事项,帮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治疗安全性和生活质量。
一、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和肾病背景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排除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及调节电解质平衡。当肾功能严重受损,体内废物无法有效排出时,便需借助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装置,在患者的血液通过透析器时,去除体内毒素和过多水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由于透析替代的是肾脏的部分功能,而非完整替代,患者依然需要关注饮食、药物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此外,透析过程中的血液循环与设备操作也存在潜在风险,若忽视相关注意事项,可能引发低血压、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二、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患者在进行透析前,首先要确保透析通路畅通,这通常包括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透析护士和医生会定期检查通路状况,避免血栓形成或感染发生。
透析前应测量体重、血压及心率,了解患者当日状态。患者要配合医护人员准确报告症状及用药情况,尤其是抗凝药物和降压药物的使用。合理的用药调整能有效减少透析期间低血压和出血风险。
此外,患者还应掌握饮食限制,避免透析前摄入过量液体和高钾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引发高钾血症。
三、透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或胸闷,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避免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
透析时的液体去除速率需适宜,过快会导致血容量骤减,引发低血压、肌肉痉挛等不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干体重和临床表现调整超滤量,力求达到最佳平衡。
为防止感染,透析室的环境卫生必须严格管理,针头插入部位需保持洁净,操作过程遵循无菌原则。此外,应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四、透析后的护理和生活指导
透析结束后,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观察针眼出血情况。如果出现持续出血,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避免因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
饮食方面,患者应遵守低钠、低磷、高优质蛋白的原则,合理控制水摄入,防止体内水钠潴留造成水肿和高血压。建议配合营养师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确保膳食结构科学合理。
情绪调整同样重要。透析频繁且长期,许多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家属及医护人员应给予支持与关怀,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五、预防及应对血透并发症
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包括低血压、肌肉痉挛、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病和感染等。及时识别和处理这些问题,是提升透析安全性的关键。
低血压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应合理控制超滤速率,调整降压药物,同时保持透析环境温度适宜。出现肌肉痉挛时,可尝试缓慢按摩或调整液体去除量。
感染防控需要患者及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尤其是透析通路部位的护理。保持良好手卫生,定期更换无菌敷料,减少抗生素滥用,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六、总结
血液透析虽是挽救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其中潜藏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患者及其家属应全面了解透析原理及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准备、护理和生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治疗效果。伴随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提升,相信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升,迎来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
林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