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领域,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与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和放疗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并非没有副作用,其引发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与不良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过继性细胞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蛋白,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等,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T细胞能够重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但这种免疫激活是全身性的,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
以PD-1抑制剂为例,正常情况下,PD-1/PD-L1通路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关键作用。当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或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时,T细胞的活性被抑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过度免疫反应。但PD-1抑制剂阻断了这一通路,T细胞活性增强,不仅攻击肿瘤细胞,还可能攻击表达PD-L1的正常组织,如肺、肝、肾、胃肠道等,从而引发相应器官的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与表现
皮肤不良反应
:皮肤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发生率约为30%-40%。常见的表现包括皮疹、瘙痒,多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到数月内出现。轻度皮疹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可通过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缓解;但严重的皮疹,如剥脱性皮炎,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感染风险,需要暂停免疫治疗并给予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胃肠道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20%-30%,主要症状为腹泻和结肠炎。轻者每天排便次数增加2-3次,重者可出现水样便,每天排便10次以上,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结肠炎可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严重时可出现便血、中毒性巨结肠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一旦出现3级及以上的腹泻或结肠炎,需立即停用免疫治疗,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制剂。
肝脏不良反应
:肝脏不良反应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主要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胆红素升高。发生率约为10%-20%,多数患者为轻度肝功能异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定期复查肝功能时发现。但少数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肝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需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调整免疫治疗方案,必要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若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如ALT或AST超过正常上限5倍,或胆红素超过正常上限3倍,应立即停用免疫治疗,并积极进行保肝、退黄等治疗。
肺部不良反应
:免疫相关性肺炎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5%-10%。症状包括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可在治疗后的任何时间出现,部分患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磨玻璃样改变等。一旦怀疑免疫相关性肺炎,需立即进行评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对于严重的肺炎,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治疗,同时永久停用免疫治疗。
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
:内分泌系统也常受到影响,常见的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垂体炎。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约为10%-20%。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畏寒、嗜睡、体重增加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则表现为心慌、多汗、手抖、消瘦等。垂体炎相对少见,但后果严重,可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影响多种激素的分泌,出现头痛、视力下降、性欲减退、乏力等症状。对于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主要通过监测激素水平,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或对症处理。
治疗前评估与监测管理
治疗前评估
:在开始肿瘤免疫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
李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