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多样,其中介入治疗因其微创、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等优势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详细阐述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及预后改善策略。
肝癌介入治疗概述 介入治疗是通过影像引导技术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血管内或对肿瘤血管进行栓塞的方法,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RFA)等。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发挥药物的局部高浓度效应,使肿瘤细胞坏死。射频消融(RFA)则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温度升高至60-100℃,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情况等因素综合选择。
疗效评估方法 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可直观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血流变化,评估肿瘤的坏死程度和残留活性。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如AFP)和肝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下降程度可反映肿瘤的坏死情况,而肝功能指标如ALT、AST、ALP等可评估肝脏损伤程度。疗效评估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完全缓解(CR)指肿瘤完全坏死,无活性;部分缓解(PR)指肿瘤部分坏死,残留活性减少;稳定(SD)指肿瘤无明显变化;进展(PD)指肿瘤体积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预后影响因素 肝癌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肝功能、介入治疗次数及患者基础疾病等。其中,肿瘤分期越晚、肝功能越差,预后越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分为A、B、C三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此外,介入治疗次数也影响预后,多次治疗可提高疗效,但也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介入治疗策略。
预后改善策略 为了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可采取以下措施: (1)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肝癌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肝移植等方法获得根治,预后较好。对于中晚期患者,介入治疗可作为有效的局部控制手段,延缓肿瘤进展。 (2)综合治疗,联合手术、介入、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对于部分可切除肝癌,可先进行介入治疗使肿瘤降期,再行手术切除;对于晚期肝癌,可采用介入联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3)加强肝功能保护,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肝损伤。在介入治疗前后,可使用保肝药物如异甘草酸镁、腺苷蛋氨酸等,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4)重视患者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肝癌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肝癌介入治疗在控制肿瘤生长、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评估疗效、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加强预后管理,可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未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研发,肝癌患者将迎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文美玲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