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指的是起源于肝脏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与此相对应的转移性肝癌,则是指其他部位的癌症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两者在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重点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原理知识,以助于早期识别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癌。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大部分。当肝脏细胞由于各种因素,如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发生基因突变和功能失调时,细胞可能失去正常的生长控制机制,形成肿瘤。这些突变可能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调控。
在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并不明显,随着肿瘤的增长,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然而,这些症状也常见于其他疾病,因此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这些技术能够揭示肝脏内部的异常结构,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袭程度。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还需要结合血液检查,特别是甲胎蛋白(AFP)水平的测定。AFP是一种在胎儿肝脏中产生的蛋白质,成人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AFP水平很低。但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FP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成为诊断肝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综合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标志物检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原发性肝癌,并评估其侵袭性和预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有肝癌风险的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定期进行肝脏检查是预防和早期识别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
王方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