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诊断:科学规范与个体化评估的关键步骤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危险因素,其诊断需结合规范测量、分级评估及病因筛查, 才能避免误诊漏诊。作为心内科医生,我将从诊断标准、测量方法、鉴别诊断及风险评估四 方面,系统解析高血压的诊断要点。
---
一、诊断标准:非同日三次测量的核心依据
高血压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1. 诊室血压: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收缩压(SBP)≥140mmHg 和/ 或舒张压(DBP)≥90mmHg。 2. 家庭自测血压:连续规范测量 5-7 天,平均血压≥135/85mmHg 可考虑诊断。 3. 已确诊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且血压低于 140/90mmHg,仍视为高血压。
特殊类型: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140mmHg 且 DBP<90mmHg,多见于老年人动脉硬化。 - 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升高但家庭自测正常,需通过动态血压监测(24 小时平均 <130/80mmHg)鉴别。
---
二、规范测量:避免误差的关键细节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诊断结果,需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1. 测量前准备:
- 测量前 30 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或茶,排空膀胱,静坐休息至少 5 分钟。 - 选择经过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袖带下缘距肘窝 2-3cm,松紧以能插入
两指为宜。 2. 测量体位:
- 取坐位,双脚平放,裸露右上臂并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 首次就诊需测量双上肢血压,以较高一侧为准;若差值>20mmHg,警惕锁骨下动脉
狭窄。 3. 读数记录:
- 每次测量间隔 1-2 分钟,取 3 次读数的平均值。 - 避免在运动、情绪激动或憋尿后测量。
---
三、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约 5%的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筛查病因: 1. 肾脏疾病:
- 检查尿蛋白(≥300mg/24h)、血肌酐(男性≥115μmol/L,女性≥107μmol/L)及肾脏
超声。 2. 内分泌疾病: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钾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 - 嗜铬细胞瘤:检测血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
3. 血管病变:
- 肾动脉狭窄:通过肾动脉超声或 CTA 确诊。 - 主动脉缩窄:胸部 X 线可见肋骨切迹,超声显示狭窄段血流加速。
---
四、风险评估:分层管理的基础
诊断后需评估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风险,指导治疗策略: 1. 血压分级:
- 1 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 - 2 级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 - 3 级高血压:≥180/110mmHg
2. 危险因素:
- 不可改变因素:年龄>55 岁、家族史、男性。 - 可干预因素:吸烟、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盐饮食。
3. 靶器官损害标志:
- 心脏:左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肌缺血。 - 血管:颈动脉斑块(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12m/s)。 - 肾脏: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
---
五、特殊人群与动态监测
1. 老年人:诊断标准可放宽至 150/90mmHg,但若能耐受仍建议降至 140/90mmHg 以下。 2. 孕妇:妊娠 20 周后出现 SBP≥140mmHg 且 DBP≥90mmHg 需警惕妊娠高血压。 3. 动态血压监测:
- 用于鉴别隐匿性高血压(诊室正常但动态血压升高)或评估夜间血压波动。 - 诊断阈值:24 小时平均≥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
---
总结 高血压诊断需兼顾规范测量、病因筛查及风险评估。普通人群应每年至少测量 1 次血压,高 危者(如肥胖、糖尿病)需增加监测频率。早期发现与精准评估是延缓心脑肾损害、降低致 死致残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综合临床指南与循证医学证据。
欧阳巍立
丹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