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复杂,涉及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交织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支气管肺癌的病因、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
首先,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支气管肺癌的发病率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吸烟是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吸烟者。据估计,约85%的肺癌死亡与吸烟有关。此外,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等颗粒物的长期暴露,也与肺癌风险增加有关。职业暴露,如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等,同样增加患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被动吸烟和室内燃煤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环境诱因。据调查,室内燃煤污染导致的肺癌风险与吸烟相当。
在遗传因素方面,家族史阳性的个体患肺癌的风险较高。某些遗传易感基因,如EGFR、ALK等,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遗传因素往往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肺癌的发生。研究表明,吸烟与遗传易感基因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肺癌风险。
病理上,支气管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以上,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SCLC占15%左右,生长迅速,易发生远处转移。NSCLC中,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SCLC的50%以上。腺癌与吸烟的关系相对较弱,而与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关系更为密切。
临床表现方面,早期支气管肺癌症状隐匿,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被发现。进展期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因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如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霍纳综合征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肺癌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直至晚期才被发现。
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PET-CT等对肺癌的发现和分期至关重要。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如痰液细胞学、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可明确诊断。分子病理学检测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近年来,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通过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治疗方面,早期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晚期患者则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靶向治疗主要针对携带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如EGFR、ALK、ROS1等。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适用于部分晚期NSCLC和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需综合考虑肿瘤分子特征、患者PS评分、合并症等因素。
预防方面,控制吸烟、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职业暴露等是降低肺癌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此外,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癌。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有职业暴露史者等。低剂量螺旋CT(LDCT)是当前推荐的肺癌筛查手段,可降低高危人群20%左右的肺癌死亡率。
总之,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复杂,涉及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治疗,有望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未来,深入探索肺癌的病因机制,发展精准治疗策略,将为肺癌的防控提供更多可能。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肺癌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治疗手段也将更加多样化和个体化,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刘振国
淄博市中心医院高青院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