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最常见的一种低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0%-30%。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旨在对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B细胞受体信号异常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与B细胞受体(BCR)信号异常密切相关。BCR信号通路是B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其异常活化可导致B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研究发现,滤泡性淋巴瘤中存在多种BC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如CD79A、CD79B、PIK3CD、MYD88等,这些突变或异常表达可导致BCR信号通路持续活化,进而促进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慢性抗原刺激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与慢性抗原刺激密切相关。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体内常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B细胞,促进B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此外,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也可导致B细胞的持续活化,进而增加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存在多种遗传易感基因,如EZH2、MEF2B、TNFAIP3等,这些易感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可增加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风险。此外,遗传易感性还与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密切相关,如遗传易感性较高的患者往往病情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免疫微环境改变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与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滤泡性淋巴瘤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这些免疫抑制细胞可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此外,滤泡性淋巴瘤的肿瘤微环境中还存在多种免疫刺激因子,如CXCL13、BAFF、APRIL等,这些免疫刺激因子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滤泡性淋巴瘤中存在多种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如BCL2、BCL6、C-MYC等,这些基因的改变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此外,滤泡性淋巴瘤中还存在多种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这些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可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综上所述,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B细胞受体信号异常、慢性抗原刺激、遗传因素、免疫微环境改变以及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多个方面。深入理解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滤泡性淋巴瘤发病机制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为滤泡性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蔡嘉惠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