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危险信号灯”
在人体复杂的消化系统中,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一些看似普通的胃部不适,可能并非简单的消化不良,而是胃发出的“危险信号”。这些信号往往指向胃癌前病变,它们是胃黏膜在多种因素长期刺激下发生的病理改变,虽然不是癌症本身,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干预,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了解这些“危险信号灯”,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胃癌至关重要。
胃癌前病变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这些病变在病理学上常伴随着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典型特征是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以及黏膜变薄。这使得胃的消化功能减弱,也为后续的病变埋下伏笔。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起的乳头状组织,虽然多数是良性肿瘤,如胃底腺息肉,但某些类型的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潜力。胃溃疡则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破损,包括长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不当使用止痛药和激素等。反复发作的胃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的溃疡,也需要警惕其癌变的可能性。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这通常是萎缩性胃炎的继发性变化。虽然肠上皮化生本身不是癌症,但它是胃黏膜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改变,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重要一步。
上皮内癌变,也被称为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是细胞开始“变坏”的阶段。根据细胞异常的程度,临床上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癌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癌变。低级别上皮内癌变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有发展为癌的可能。而高级别上皮内癌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这已经是癌变的高危阶段,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有上述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部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有时与胃癌的早期症状难以准确区分,因此,一旦出现持续或反复的胃部不适,特别是伴随体重下降、黑便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胃镜检查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总之,胃癌前病变是胃发出的“危险信号灯”,它们提示着胃黏膜已经发生了异常改变。通过了解这些病变,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阻断或延缓胃癌的发生发展,保护我们的胃健康。
胡伟贤 广东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