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该病以骨痛、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复杂。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诊断中的基础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血常规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作用。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生理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基础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无限制增殖,导致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损、骨骼破坏和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正常骨髓被异常浆细胞替代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同时,恶性浆细胞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破坏骨骼、影响肾功能,导致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1. 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程度与骨髓受累程度相关,且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骨骼破坏:恶性浆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破坏骨质,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骨骼病变。部分患者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临床表现。 3. 高钙血症:骨质破坏导致钙离子释放入血,可引起高钙血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多尿、多饮、意识障碍等。 4. 肾功能不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管沉积,影响肾功能,引起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三、血常规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作用 1. 发现贫血: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贫血表现,提示临床进一步检查骨髓、免疫球蛋白等指标。 2. 监测病情进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贫血程度往往与病情进展相关,定期复查血常规有助于评估疗效和疾病进展。 3. 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贫血需与其他贫血性疾病鉴别,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常规检查结果结合病史、体征等可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4. 评估疗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可反映疗效,如贫血改善、血小板恢复正常等,有助于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
四、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流程 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识别贫血、骨痛等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球蛋白定量、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异常指标。 3.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骨骼破坏、病理性骨折等病变。 4. 骨髓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可发现异常浆细胞,明确诊断。 5. 综合诊断: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并评估病情。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发现贫血、监测病情进展、鉴别诊断和评估疗效。临床医生应重视血常规检查结果,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准确性。同时,加强多发性骨髓瘤的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王硕
淄博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