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是一组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的角度介绍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包括3个亚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MZ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各亚型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方面有一定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累及脾脏、胃肠道、肺、皮肤等多个器官。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部分MALT淋巴瘤可表现为器官特异性症状,如胃肠道出血、胃溃疡等。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慢性抗原刺激、遗传突变、表观遗传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抗原刺激可导致B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发生恶变。同时,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中可检测到多种遗传突变,如NOTCH2、KIAA1549-BRAF等,这些突变可影响B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此外,表观遗传学异常也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近年来,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优化。
(1)化疗: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仍存在复发和耐药问题。因此,新型化疗药物如苯达莫司汀、来普唑等也在探索中。
(2)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是针对CD20阳性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诱导B细胞凋亡,已广泛应用于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此外,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也在临床试验中。
(3)靶向治疗:针对B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多种靶向药物如伊布替尼、阿卡替尼等BTK抑制剂,来那度胺等IMiDs类药物也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4)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部分难治或复发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手段。但移植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综上所述,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多样,但仍面临复发、耐药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李彩霞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