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癌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深入的研究。根据《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2022版)》,在中国超过90%的肝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引起急慢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将详细探讨乙型肝炎与肝癌之间的联系,并讨论预防肝炎癌变的关键路径。
乙型肝炎与肝癌的关联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能够引起急慢性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会导致肝脏炎症的反复发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增加了肝癌的发生风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个体,其肝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研究发现,乙肝病毒通过其DNA的整合,可能激活癌基因、导致基因突变,促进肝细胞的恶变,从而增加肝癌的发生概率。
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肝癌的风险与病毒复制水平、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病毒高复制和持续的肝炎活动可加速肝纤维化进程,进而促进肝癌的发展。因此,控制病毒复制和减轻肝脏炎症是预防肝癌的重要策略。
病毒致癌机制
乙肝病毒的致癌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首先,病毒DNA的整合可能会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的突变,激活癌基因或失活抑癌基因。其次,病毒蛋白如HBx蛋白能够干扰细胞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此外,慢性肝炎导致的持续炎症反应产生的氧化应激和免疫介导的损伤也是促进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乙肝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能会干扰正常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HBx蛋白能够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JAK-STAT和NF-κB等,这些通路的激活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
与乙型肝炎病毒相比,丙型肝炎病毒(HCV)在中国肝癌患者中的占比相对较低。然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丙型肝炎病毒通过类似的机制,如病毒蛋白的直接致癌作用、慢性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丙型肝炎病毒通过其NS3/4A蛋白酶切割宿主细胞因子,导致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肝癌的发生。此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预防肝炎癌变的关键路径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键。抗病毒治疗能够控制肝炎病情,减少肝脏炎症,从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风险。目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是主要的抗病毒治疗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
此外,定期的肝脏监测,包括肝功能检测、病毒载量监测和肝脏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肝癌和及时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有肝癌家族史者,应加强监测,每年至少进行1-2次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
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是预防肝炎癌变的重要措施。戒酒、控制体重、避免高脂饮食和保持规律的作息,能够减轻肝脏负担,降低肝癌的风险。同时,积极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减少肝癌发生的重要措施。
结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肝癌患者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和定期的肝脏监测,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公众应提高对乙型肝炎的认识,积极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从而减少肝癌的发生。同时,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应加强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干预肝癌的高危因素,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防治,我们有望在未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负担。
谢雨林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章贡院区